学区房的价格是三个价格的总和(学区房价格=楼价+全家户口价+学位价);
城乡移民偏好于学区房,降低入户和入学的另交费用;
户籍居民偏好交赞助,省却入户和学区房的费用;
反城市的户籍制度与农民和农民工无关,民粹公知号召把穷鬼市民从家乡轰走;
近日要给幼女张罗上小学的事儿,进一步理解了学区房的游戏规则。一度甚至打算让她回广州,伴爷爷奶奶过一段日子,就近上一段时间小学。她的户口也是留在广州,如果按地段统筹的话,估计总会有学位。不过,我们老早就准备好交钱择校,所以统筹不统筹,其实与我们的关系不大。平心而论,笔者挺庆幸没上当,没想啥子学区房为了下一代的教育接盘高房价的鬼话!所谓学区房是,指本地户口可以作为地段生,可以免赞助费,入读本地学校。如果恰好该学校是比较好的中小学,那旁边的地段商品房(受特许权控制)就升价了。
学区房首先必须是有商品房特许权,小产权房不存在学区房的概念。由于高房价下的特许权,相当于政府的高税收。因此言下之意,就是你阁下为党国捐献了高税,作为回报,允许你附带在本学区入学免赞助费的可能性,——>仅仅是可能性!——>意味着房子不好卖,需要附带"本地学籍"促销;促销的代价由本地居民承担。本地居民如何承担帮助政府卖楼的高税收,而失去本身的权利,——>承担了义务,失去了权利,乃是中国特色的居民待遇,——>是学区房游戏规则的一部分。所谓反户籍制度,只是强化这种中国特色而已。
本地户籍居民是地段生的主要来源。外来人口如果取得学区的户籍,除了购入学区房以外,基本上别无其他办法。所以购买学区房的人,反而是外地赚钱的新移民居多。对于他们来说,学区房意味着同时得到了本地户口和地段学位。所以学区房的价格是三个价格的总和(学区房价格=楼价+全家户口价+学位价),因此而显得高昂无比,——>这里要提示一下,学区不是固定的,学区的划分由教育局全权决定,随时可能修改;因此也等价于,教育局成为土地财政切蛋糕"再分配"的利益集团之一,可以直接间接地从中寻租获利。
相对而言,本地居民不必考虑户口的问题,所以学区房的价格相对本地居民来说,就显得太贵了。从而形成不同的消费偏好。外来富庶移民倾向于买学区房,本地户籍居民如果择校的话,倾向于交赞助费。外来城乡移民无疑承担了学区房高价的负担,——>这是他们的选择,而且他们之中绝大多数人,支持"房价不能跌",——>巨大的负担很可能让他们心理不平衡,他们如果参与"反户籍制度"的意思,解读只能是"本地居民这些穷鬼,不用支付学区房的价格,就有了户口和学位,不公平啊,要把穷鬼市民赶出他们的故乡啊"!
可以衡量一下咱国的"帝国社会科学院"领导的反户籍制度的民粹运动,他们所称的"剥夺户口背后的福利",就学区房而言,到底还能从地段学位上剥夺什么来?户籍区民要付出什么额外的代价?城乡移民是否能从中得益,等等。可以看到,如果不能支付择校,只能上本地学区房的,只能是本地最穷的人,他们所谓的"户口福利",只不过是中国宪法规定的"免费义务教育"而已,但是民粹侵犯他们的利益时,理由就是他们这些穷人,要对外来的(其实比他们富得多的)城乡移民的"义务教育权利"负责,——>很奇妙的逻辑!
由于小产权房不被承认,穷市民就算想卖掉房子迁移到远一点的地方住,都不可能。真的不能迁移的,都是穷得连一套卖得出手的二手房都没有的穷人。要剥夺这些穷市民的"户口福利",无非是强制他们转移到其他烂一点的学区,——>这就是重新划分学区的政策意义!但是城乡移民中的绝大部分,以民粹公知最热衷代表的所谓"农民工,低收入者"而言,他们就能够买得起学区房吗?——>当然也是不可能的事!退一万步来说,如果"剥夺户籍居民的地段就读权力",连户籍居民都要被赶走了,所谓农民工子女,又能往那里去读?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