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房只是土地财政促销的喙头,学区房不具"教育投资"的价值;
学区房既然是以学区为喙头,意味着它的投资,至少融合了"教育+房地产保值"两个彼此本来关联的投资要素,指望(1+1>2)的,类似"规模经济"的效应。但是所谓效应,也即不知其所以然的,"或者有效的应该",而不是逻辑上知其所以然的预期。相反,在详细分解了中国教育体制,从名校法团到有关部门联手促销学区房的种种手段,可以在逻辑在断定,学区房投资之"1+1>2"的经济效益,几乎不可能存在。学区房的教育与房地产保值的两个目的,几乎没有逻辑关联,仅仅是在卖房子时,政策人为打包的促销而已。
如果购买学区房的投资者,目的是在教育的话,那么他们在长线上,将遭遇"学区重新调整"的巨大威胁。学区调整仅与"下一步促销"有关,——>对不起,你如果已经购入了学区房,特别地,只是对财政贡献不大的"二三手房",与下一步促销无关了,——>与房子距离名校的远近无关。这是以教育为喙头的学区房最大的忽悠之一。让购房者直觉"离学校一墙之隔",在学区调整上,却是"3-5公里范围内,都是合乎政策的地段生",这类现象已经司空见惯;足可以说明,学区与距离无关,但是购房者却不可能从得到学区划分的保证。
即便学区房投资者,被如愿地划进了所属的学区,但是仍然将面临诸多的限制条件,诸如父母是否只有这段房产,——>它导致一些买得起学区房的家庭,不得不抛弃其他地段的房产,从而进一步增加了学区投资的"鸡蛋集中到一个篮子"的风险,以及"近三年来是否入住"(该政策决定权把握在学校,不准上诉)等等,总之,学校拒绝承认你是本校地段性的理由,大约有几十条。自由裁量的空间极大,按中国特色来说,就是"教育局宏观调控其择校费的余地很大",说得上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是否能入读,全在官方把握。
因此也经常性地,如果择校费收不足,教育局就让名校老师再家访一次,踢走一批地段生,腾出择校生名额。择校费的目标,取决于教育局财政缺口的大小。比方说"事业单位要加薪",教育部的大小老爷们就缺钱,这一年拨给名校上贡的择校费就重一点。有些人将择校费归罪于名校法团,不明内情地起哄"教育局为什么不管"。其实在择校费上,名校法团已经是被招安的革命队伍,收多收少怎么收,完全听从教育局的安排,——>正是借助于这些民粹的起哄,本来是名校内部的统筹,变成了兼顾教育局的缺钱,择校费自然大涨价。
为了响应民粹要求"监管基层腐败",今天的择校费收取都已经跟名校无关(会有一些比例的提成,不然老师不会积极下去家访,找碴踢走地段生),"自愿赞助者"要迅速把钱存到教育局指定的帐号上,跟学校全无关系,——>千万别抱怨!人家肯收你的赞助(返校费),那是给你的面子!你要求爷爷拜奶奶的,才愿意收你的赞助费。而且同一学位缴费三六九等,市长公子与小民千金的是不一样的。撒娇"薪水低"的公务员,有着机关部门与教育局之间的内部特权交换,彼此方便,择校费可能就变成最低一档,却不算作公务员福利!
对于学区房的投资"教育"者,即便成功地"因学区而得学位入学",仍然受制于名校法团内部的业绩而制定的分班策略。名校名校而成卖房的喙头,冲的是"名校是教育的保险箱",但排名的事实却是"名校的尖子多",——>特别是对于小学而言;但谁说过"学区房的学位生尖子多"呢?即便从过程上也不难理解,返校生是经过筛选的,地段生源是"义务接收",义务的质量肯定比筛选的差!结果就是,买学区房冲教育去的投资者,高价买来的只是名校中的"被集中到差班"!如此一来,学区房中的"教育溢价"未免太贵了点。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