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仅仅是又一种税!而已;
关税的好处总是可以忽略,关税的害处可以无限放大;
国民的税负有不同的口径;
美国是税负最轻的国家,中国可能是超税负的社会;
"关税是否利于保护民族工业"答案是否定的;但是传统基督教社会和马克思主义的辩护士们,则偷换了这个命题,变成了"难道民族工业不应该保护吗?",随即上纲上线!——>但后者的条件,却是必须假定"关税可以起到保护民族工业"的命题正确后才得以成立的反问。用一条明显是正确的命题如"民族工业应该保护",偷换一条明显错误的命题,是马克思主义辩护士最常用的理论手法。
"关税是否利于保护民族工业"等价于"税收是否有利于经济"。后者也同样被偷换为"有利于经济"难道不好吗?政府肯定是需要成本的,税收总是服务于政府,政府也是国民经济协调所必须的;结果在公有制的极权思维模式下,又会变成了枪杆子才能辩论下去的真理:"政府税收不是越多越好吗?政府富强不是最能减少贫富差距吗?政府豪富不是最能提供国家福利吗?"
关税之名只不过是税收之项;"保护民族工业"只不过是借口,——>税收的借口是无穷无尽的,关键在于判断税收借口是否成立的国民人权,是否是宪法公权明确界定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力。税收当然可以改善政府的财政状况,但是税收显然是国民经济的成本cost而不是收益gain。政府是社会的成本,通过广义的税收反映出来,(腐败是政府的成本);这是税收(和关税)的经济角色的起码认知。
出口关税与保护不保护,无关!关税而只与政府收入是否取关税之名有关。关税与其他税收一样,是有社会成本的。如果不考虑关税"改善政府财政"的意义(这是税收合理性的问题,此处不论),那么关税的积级意义是不确定的,在环境耦合的影响因素下是小得可以忽略的;而关税造成的对国民经济的负担是可以变得无限大的,是可以摧毁整个国民经济的;如极端状态下的"闭关锁国"。
除了无法确定的"积级意义"以外,关税对民族工业、民族经济的损害,是显而易见的;实际上是为国民经济的某种必须品设置了单纯利于政府财政的附加成本;而不得不选用替代产品。所谓替代的产品,不是更贵的,就是更加不好用的,后者进一步付出效益上的代偿代价。其中的一个例子,就是禁了谷歌,百度建立了国内华语圈的垄断,但是百度并没有拥有谷歌的信息搜索能力。
关税的积级意义是为财政增加了收入;但是既然"非关税壁垒"能够造成与关税同样的经济效果;往好听里说是"保护",往不好听里说就是"社会负担",那么就将揭示,社会的税收负担,即社会因为政府存在而承受的代价,并不仅仅是明显的税收和非税的收费;也不仅仅包括政府的所有收入(包括国企的营业收入,不仅仅指利润),还包括政府的种种审批管制;尽管没有形成收入,也是社会的负担!
可以这样说,最狭义的税负,是指政府实收入财政的税额;准确点的国民税负是指政府(实收入国库的税+收税成本+行政收费);广义的税收是指政府权力所及,从社会中获得的任何收入的总和,(包括国企收入,不仅仅指利润);但一个社会的真实的税负,还包括政府权力对社会造成的负担。特别是市场的管制造成的负担,是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经济竞争力远远落后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原因。
如果是从最狭义的税负定义上说,中国税务部门可以声称中国是一个轻税的国家,如同法国声称税收比英国要轻;英国又宣称自已的税收,比美国要轻!但如果从完全的国民税负的定义看,美国明显是世界上税收最轻的国家,中国的税收比重则在100%以上,只是偶然阶段性地低于100%,(如邓的包产到户时期)。其中恰恰反映出这些国家政府的"税负支付公共服务行政成本的效益"的效率差距。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