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31日星期六

印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阿巴蒂亚森的数字化道德

英迪拉甘地的社会主义也让自已的数字骗了;
监狱参股的英迪拉甘地和印度人民党之间的印式民主;
给数字欺骗的阿马蒂亚.森的数学化道德

阿马蒂亚.森从马克思主义者到哈耶克信徒的印度政治背景

让自已制造的的数字骗了的,不但在公有制下的毛主席,还有其实挺开放时代里挺开明的袁世凯,还有印度的英迪拉甘地。英迪拉在1971年强行推行社会主义建设,将国大党内和议会中各反对党的200多名议员等首领,统统开除党内外职务,统统抓起来投入监狱;同时颁布紧急状态法,新闻检查加禁止罢工、禁止游行示威……,除了没有古拉格群岛没用上,斯大林主义的招也没剩下几样没用上了。

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是,在初次运用时,由于还有前一代市场信号未完全失效,社会主义生产的有效性比较高,数字产值上的成长也会比较优秀。1977年的英迪拉.甘地,踌躇满志解散了议会提前大选,把关了几年的反对派领导放出来"参选",打算让这些离开监狱一个多月的反对派们过过场,用反对派的惨败证明印度还是民主国家。其时英迪拉自命政绩出众,介时只要人民支持,反对派再窝火也没辄。

大选前新闻管制下,印度报业托拉斯(印度的言论自由有多大,值得将印度称为民主国家者考究)一遍声的歌功颂德,让英迪拉感到用胜券在握。英迪拉真的没有想到,她会败选的!败选的原因,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社会主义的数字没有让大多数人得到好处。以纳拉扬等人为首的,给关了几年的反对派尽管只有个把月活动筋骨,但在民众眼中却成了活甘地。活甘地们脱离国大党组建了后来的人民党。

其实人民党的纳拉扬也不是什么好鸟,本来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信徒。英迪拉要搞社会主义,纳拉扬名义上就改行自由主义,抬杠!等到纳拉扬德塞上台,英迪拉搞社会主义建设,他们是萧规曹随,建设社会主义。英甘地执政把他们抓起来,他们执政就把英甘地抓起来。结果英迪拉又成了活甘地。但纳拉扬的人民党倒是向蒋介石学习,总算放松了言论自由,结果挨了美式数字的臭扁,1980年英甘地重新上台。

不但印度的政客给数字骗了,连印度的的经济政策导师阿马蒂亚.森,也是这样。这位崇拜斯密主义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的哲学家,所研究的"自由和发展的关系"时,也是将这些水分各异的数据当实证,得出"美国黑人的生存处境比中国的穷人差""朝鲜人的医疗保障比印度要好""俄罗斯改革后人均寿命比斯大林时代要短"……,东方帝国的人等,就算不了解美国,都知道自已的高指数是啥玩意。

阿马蒂亚.森不是自已做假,也只不过是向凯恩斯主义学习,滥用些并不擅长的数学充高明,原数据的采证就不太慎重!阿马蒂亚森早期的代表性著作《贫困与饥荒》中,有统计资料但没有太多的数学;1999年的《自由与发展》就开始采用了不少东方数据,以证明美国还有瑕疵;2003年的《理性与自由》就完全成了一部莫名其妙摆弄集合论的数理哲学,用于证明称为自由的道德高尚的好处。

茅于轼老人是阿马蒂亚.森的粉丝,估计读过这几本书;不但采纳了阿马蒂亚.森的观点,而且还有样学样写了几本数理哲学专著。但是估计茅老没有注意阿马蒂亚.森这几本书的立场的变化,《贫困与饥荒》是倾向于马克思主义的,强调民主很重要,但是强大的政府作为更重要;而后面两本书却是大转弯成了哈耶克的信徒。茅老可能没读过哈耶克,也没有注意几本书的时间,更没有注意其间印度政治的变化。

1980年是英迪拉的印度社会主义再创新高潮,阿马蒂亚为印度当期政策辩护,又要证明印度的民主的优越性;1980-1999年之间,印度出现了今天我们所见的称为"滞胀"的所有问题,同时苏联如米塞斯和哈耶克的预言玩完了;拉吉夫.甘地、拉奥和瓦杰帕伊先后开始自由化改革。作为印度最权威的政策辩护大师,森只好180度大转弯。但是这个转弯太剧烈了,只好先是数字,然后是数学,蒙混过关

2011年12月29日星期四

股市不担有市场外的义务,不必“向弱者倾斜”

股市不担有股市以外的社会义务;
股市不必向"农民/贫民倾斜",不负"减小贫富差距"的责任;
股民是股市中的最弱小群体,股民体现着实体经济中弱小的个体经济;
股市是利益博弈的场所,就会特权寻租百妖孽生

股市真正市场化,视作中国民主进程的活沙盘,就要排除不在股市博弈利益群体中的一切人士和借口。民主是产权利益博弈平衡的民主,不存在脱离利益的真理,因此不在股市中投资的人,无论是那种专家,可以说"股市不如赌市",但不可以说任何投资者的自主投资是"不理性"的,因为这等于否定了对方人权自治的合理性。只要是用自已管理的财产自愿入市就是理性的;批评者就是缺德的。

股市是市场实体经济的运作沙盘,要排除不相干的义务。农民/贫民如果不是投资者,就不是股市中的一员,不存在"向弱者倾斜""向股民加税扶助农民"的理由。这一条已经与"是否应该向弱者倾斜"的命题无关了,(哲学家们很喜欢在这些命题上纠缠道德细节,而忽略了本来的议题)。其意义相当于实体经济中,"不能让某一部分人,承担向弱者倾斜的责任",无论是责任于独裁者还是富人,都不行。

所以如果"向弱者倾斜"是对的,那么股市中的最弱者就是股民自已,但"利益向股民倾斜",如果不是别有用心的忽悠,就是说了等于没说的废话。所有"保护中小投资者"的监管,最后都是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原因就在于股市是用来融资的,不是用于"向股民倾斜"办慈善的。上市公司即使是国际板,也是为了融资的(即使不是为了圈钱),不是为了分红的。实体经济差,就分不了红,天经地义。

股市看作是商业化市场经济的沙盘缩影,就符合现实了。股民可以用少到几百元的钱开始投资,这是实体经济中不存在的。炒股有风险,但实体经济的风险更大。买铺做生意的,如果减去铺面升值的钱,不妨看看是赚的还是亏的?如果是贷款买铺的,碰上商业铺面价格下跌或者银根紧缩,看看你投资铺面是正资产还是负资产?租铺的包括铺租在内,连同自已的人工,有多大比例是赚钱的?

谩骂股市投机的人,笔者相信都是没有做过生意,也没有接触过现实民营经济的艰苦经营的。开铺是最小的个体投资了,但连同营业许可证在内,没有十万八万另加一年的工作投入(折价四万元吧)开不了;1-3年结算盈亏试试看?显然无论是风险还是门槛,股市都提供了一个广阔得多的投资者群体,相对于沙盘性质地把几千万希望体验市场经济的个体户,进入了股市。却被政策"均贫富"向SB倾斜了

而股市中同样有着最庞大的国有巨无霸集团,和缺了圈钱就活不了的国企巨人,当然也有官路铁关系畅通的民营贵族。当股市变成唐僧肉的时侯,也反应着公有制等级社会中的各种形形色色的先进代表们,急于向市场经济中寻租的猴急,他们也会以市场参与人的身份,在自已垄断的媒体圈中,攻击股民私有资本家们的良心大大的坏了,垄断着政策和价格,将股民的财产用市场的名义往自已的口袋里抢!

股市既然是一个利益博弈,就少不了现实社会中"择木而栖"的利益投机,象一些人也买国企大盘股,不是看好而仅仅是博弈,不幸套牢了,还长期套牢了,除了当股神扮半仙,他们也想不出别的法子。既然是利益的博弈,当然就有利益的忽悠。五毛股神很可能只不过是义工。因为他们看来公有制未必不好,市场经济他们未必能赢,如果能够从另些股民手中忽悠来几个子儿,比什么主义都实在。

股市中五毛股神卖拐的炒股神技,与现实中的宋鸿兵之流的《货币战争》,或者朗咸平之类的革命哲学,并没有什么根本不同。跟这些人讲制度公平是白搭,他们会反问:"骂管理层有用吗?批评政府有用吗?弱者不用倾斜吗?自私难道是好吗?如果你不能够改变制度,就适应制度,为什么不听我的忽悠呢?……",他们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但只要民主进程是利益博弈的过程,这种人就总会有的

2011年12月13日星期二

工会活动集中在夕阳行业,“向弱者倾斜”将导致社会停滞

英国技术工人构成新的中产阶级,组织出真正的工会;
英美工会罢工,效果取决于技术工人的参与;
工会活动集中在夕阳行业;"向弱者倾斜"将导致社会停滞;
夕阳产业的资本家,会支持工会活动,谋求建立行业垄断特权

19世纪上叶托利党掌政的英国,可以视为私有制革命已经深入,工业革命即将开始前的传统道德经济学的强烈反应期。象谷物法、海洋法等古老法令,被强化地执行。各种妖魔化新生的产业资本家的舆论文学,也象天朝今天仿佛连空气也被资本家毒害一样,让英国人神经错乱。《谷物法》只不过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土地利益集团非常明确的一部法令而已。这些市场管控措施,扭曲了整个英国的经济结构。

为了避免工人的高薪(由于谷物法令生活指数上升,工人生活水平没有改善,反而增加了失业)的负担,而大量引进新技术设备,的确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开展。这是英国在表面上比美国"更先进"的原因。美国则是由于180年以前的劳动力一直偏于缺乏,而带动了新技术的发展。但相应地,就在英国产业界,构成了以技术工人为代表的新的中产阶级。他们与老板的关系,接近于分成合作,而不是雇佣

这些中产阶级是与新技术绑定在一起的,类似90年代以来的信息产业技术人员。从出身来看他们中很多,未成年时就是那些所谓被老板剥削的童工;因为更多教育的缘故,而更能掌握新的技术。从身份上看,他们也是工人也"接受老板的剥削",但是从可替代性来看,就远远低于低技术含量的农民工。因此这些新技术工人就成了与老板很强的议价群体,并组织起自已的工会。这是英国最早的真正的工会

失业和下层工人也组织一些工会,(可以包括宪章运动),但是由于人员流动性大,而且可替代性大,费用支出也大。因此下层工人的工会,不但很难长期生存,而且组织的罢工,几乎没有成功过的。无论是英国还是美国,工会运动的经验就是,有技术工人参与的罢工,很容易成功;没有技术工人参与的罢工,很难成功。而技术工人与资方的距离,远远小于与工人的距离,实际上可视为管理层的一部分。

英美工会运动的规律,已经开始提示了一个被基督教社会和马克思主义忽视的现实,那就是工会运动(工团主义),总是落后的,总是为了保持落后的夕阳产业的。总是因为在夕阳产业中落后,导致行业收缩而处境恶化时,(总是大量的)(技术工人+下层工人)才会构成统一的罢工群体。而罢工就总是令行业处境雪上加霜。如果不是带来政治"向弱者倾斜"成了烂国企,就是自已迅速从竞争市场上消失。

只有处境恶劣的行业的工会罢工,才是顽强的,也才能得到社会对弱者的同情。而象NBA大阔老们的罢工,就极少得到同情。事实上,将工会绝对正义化,破坏了劳资博弈的平衡,只会损害了全行业的竞争力。现实闹工潮的也主要是如国企要下岗这类夕阳行业,而极少听到IT程序员总工会罢工(笔者没有听说过)之类的事。但是一旦社会顺从了这种同情,新的"谷物法"也就建立起来了。社会因而停滞。

宪章远动攻击新生的资产阶级的产业厂主,有着基督教的中世纪道德经济学传统的道德优越感;甚至得到了部分厂主的认同,——>千万别误会,这些厂主之认同多掏点钱做善事,是因为他们与宪章运动的诉求,"新的行业特许权(charter)建立新的垄断,避免厂主之间的恶性竞争",利益上是有共通点的。归根到底,中世纪的道德经济学,在于建立行政垄断的分割的封建世袭的行会体系

19世纪初的经济环境,对于小厂主的生存,也是沉重的负担。如果能得到特许垄断的charter,确实不是一件坏事。其中一位就是著名的罗伯特.欧文。欧文被视作"社会主义之父",也被宪章运动作为"不反资本家,只反坏的资本家"而树立的好心肠资本家的典型。日后这样的资本家,还会层出不穷,著名如享利福利领导的的汽车厂工运,恩格斯的纺织厂,以及日本株式会社的终身雇佣模式,近来的巴菲特的五毛税呼吁

2011年12月5日星期一

“防民之富甚于防川”的政治利益和逻辑后果

无产者"忠于领袖"和私有制"威胁皇帝"的错觉;
公有制帝国"防民之富甚于防川"的错误逻辑和后果;
无产者"认皇帝"的本质是造反颠覆,直到"选出最能镇压的皇帝";
私有制自治社团是皇权社会的稳定剂,是皇权崩溃时的救生圈

城乡无产者"倾向于亲皇""严责于民而宽免于君",给专制的王权以错误,以为保持国民的贫穷,尽可能扩大无产者的比例,将生产和生存资料控制在手中,(在农村就是农奴制);就自以为可以得到了最大的政治支持。同时私有制的自治团体总是越来越富裕,并最终构成王权专制的强大对手,在某个临界点后,必定能战王权而胜之,又令专制王权倾向于削弱工商业自治团体,防民之富甚于防川!

这两种错觉,令到拜占庭,西班牙,法国,明朝和毛朝这几个专制王朝,都采用了大同小异的政策。通过庞大的政府,尽可能压榨民财,(法国名言:税收就是拨最多的毛,让鹅不叫)(言论不自由,鹅一定不叫!),令贫民尽可能多的情况下,也排挤民营工商业的成长。在毛朝,就是出了名的"斩资本主义的尾巴"!毛派比日本鬼子的抄掠中华小农,还要凶狠得多!!

实际上城乡无产者"亲皇",并不是真的忠于某一个皇帝,而是倾向于立足于(君权神授=向弱者倾斜)的君主专制体制,而要求君主大公无私地(即所谓天下为公)庇护天下贫民尽开颜。这种高标准严要求,当然是不可能真正被真人大帝所满足。客观经济规律也注定了,免费的午餐如果不是画饼充饥,就是有始无终。其结果,如果不是贫民造反换一个"更理想"的皇帝,就是(欺骗+镇压)的毛主专政

毛左还"忠于"毛主席,也是因为毛主席已经成了毛神庙里的木乃伊!长期的历史封锁,那二十年的悲惨岁月细节渐渐模糊,特权横行的毛朝成了人人幸福的天堂,毛也被抽象化成一个正义的符号。毛左们忠于是这样一个抽象的符号,而不是忠于活着的毛主席,更不是忠于那一段悲惨的历史。有些家伙说,张宏娘娘是"保皇派"而不是造反派,真是滑天下大稽了!当朝早就不是毛主席了,张氏保那个皇

既然城乡无产者"倾向于亲皇""严责于民而宽免于君(主体)",实际上是忠于专制体制,而不是某个特定的皇帝;城乡毛产者幻想的好皇帝已是想象力丰富超出现实可能;同时公有制的低效率,又注定了当皇帝的无论多么好心,都必定养不起这亿万人民群众。现实的冲突下让这亿万贫民计划生育,算是大慈大悲;欺骗这些人"形势一片大好",宰了还算聪明的几只猴子,毛主席们也只是无可奈何。

既然城乡无产者忠于的只是君主专制的政体,那么换这个皇帝,或者换某个皇族,也算是改善生活的尝试。这样,当毛主席们拿老百姓当试验品时,无产者其实也是拿皇帝九族做试验,一个不成,杀了灭簇再换下一个。因此所谓保皇派,其实就是造反派,反之亦然。改朝换代意味着要将前一代皇族作为旧社会,尽可能斩尽杀绝!如此反复,直到"暴力选出"最能镇压造反派的那个皇帝,就是"宏才大略"。

相反平民工商业者,尽管表面上"No votes No tax",实际上关心的是自已的财产,是嫌皇帝收税贪得无厌,而不是跟皇帝争权夺利,更不需要皇帝向自已倾斜。只要皇帝守守与民约法的规矩,这些有私小民就成了皇权最大的保证。既可以保证弱小的皇族在与贵族集团的博弈中,不算稳操胜券,至少也是安然无恙。也可以保证皇帝在城乡无产者的造反精神中,有一批信诚守约的同盟者

历史和现实中的吊诡就在于,有私自治社区为代表的平民工商业者,其萌芽到成长,固然需要国王权威的庇护,以免于贵族党内民主的侵凌,也免于流氓无产者的均贫富,(此两者威胁经常同时出现);但成长后的自治私有社区,也是国王君主地位和王室财产的保护者。此两者之间,在君主社会中实际上是天然的联盟共生关系。但是君主对极权的追求,常常错误地把更危险的无产者,视作更易驱策的鹰犬

2011年12月3日星期六

年轻的希特勒与马加爵郑民生的共同点

希特勒曾是一个好孩子;希特勒曾是一个好士兵;
年轻的希特勒与马加爵郑民生的共同点;
从希特勒身上透视"向边缘滑落群体"的极端性和危险性


希特勒的生平经历,可以透视一个流氓无产者是如何倾向极端反对私有制的。希特勒生于一个奥地利海关公务员的破落家庭。生父阿洛伊斯是其母亲在一户犹太人家庭中当女佣时出生,生父一栏是空白的,很可能是该户犹太人的少东。因此一般认为希特勒有四分之一的犹太人血统。阿洛伊斯属于通过高考成功奋斗当上公务员的典型,成为当地的小康人家,有很好的退休金,去世时留给希母一笔不小的遗产。

希特勒母亲得了癌症,看病容易看病贵!希特勒全家因病致贫,为了治母亲的癌症,让一位犹太人医生赚走了三分之一的遗产。但希特勒对这位犹太医生感激涕零,医患关系绝佳。当场鞠躬行礼,日后不但保护了这位犹太医生,还重重报答之!因此称希特勒仇恨犹太人,大约只是猜想。而在政治上,希特勒用魔鬼三招掌舵1930s的德国,就有"仇恨"犹太人的政治需要,恐怕才是真正的死亡营的原因。
ps:希特勒在母亲克拉拉临终前的半年里,天天睡在厨房里衣不解带地,照顾母亲,就算用中国汉朝的孝标准,也足称孝子

志存高远要当上艺术家的希特勒,不知道艺术家的出头是要靠贵族玩家的赏识,实际上是贵族的帮闲的娱乐明星。带着数量不少母亲遗产的三分一(5000克朗,约值2.5万人民币)出走维也纳打天下的希特勒,花光了所有的钱,落到沿街做叫化子,被维也纳的户籍制度抓起来,关进收容所才能度过冬天。如果不是爆发了世界大战,希特勒恐怕过不了两年,不是作为惯偷给抓起来,就是在街头冻死了的好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挽救了理想极其远大的希特勒。这位连柴米油盐都照顾不来的26岁的大龄青年,作为外籍志愿兵加入了德国军队,立场拯救整个全世界。这种穷得没饭吃的无产青年,表演特别爱国也特别勇敢,获得两次铁十字勋章。一战两百万德国士兵获得这一级勋章的,总共只有13个人!而且希特勒还表现出极大的同情心,冒着生命危险挽救战场上无家可归的小狗,带在身旁直到给战友偷掉吃了!

按当时的标准,青年希特勒的出身家境并非贫民,而是属于小康平民家庭的败落,独立闯天下失败后,从(富裕平民—滑向—>贫民)的破落分子。除了败家式的非常贫穷而且不缺远大理想以外,希特勒无论是从那一个角度,都是不亚于马加爵的大好青年,(笔者从来没有说过马加爵不是一个公有制传统思维的"好孩子"),而除了军衔一直不高(与受训练程度低有关),希特勒也是一个无懈可击的士兵。

这样一种从新贵族滑向平民(其父亲退休后,回归平民),又从小康平民滑向贫民,远大理想却流浪失所,失落之余就怪责社会"不公",(平时而论,当时的奥地利远非自由公平的社会,但希特勒遭际却不能全怪别人),也就培养了希特勒自律其严又非常极端,残忍好斗又对弱者(即便是狗)富有同情心,不择手段又自以为代表了人间正义。试看看,马加爵和郑民生,不也是同样的类型

按公有制传统的"好孩子,好人"标准,希特勒和马加爵都是很理想的接班人。当他们得到革命领袖的青睐时,也必定会舍死忘生地加以报答,直到他自已能实现更大野心为止!但当他们处于幻灭的状态时,这种人就会变成仇恨社会的反人类斗士。而同样是一些传统伦理的道德先生们,却会对希特勒郑民生这类"穷人代表",大加品德上的赞赏惋惜。1930s的德国是这样,2010s的中国,不也是这样吗?

当希特勒经历了维也纳的流浪生活后,军队就是他的家!可以想象希特勒对于德国战败,他自已回归流浪生活,是多么的抗拒而不可接受!而当希特勒本人经历了最艰辛的生活,经过了最危险的战斗,则1945年的德国人居然"软弱求和",在希特勒看来就是完全不可以接受的。从热爱德国人民的极端转而鄙视,而恨之欲其全体死亡,同样是这类人士极端性心理其实脆弱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