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3日星期二

工会活动集中在夕阳行业,“向弱者倾斜”将导致社会停滞

英国技术工人构成新的中产阶级,组织出真正的工会;
英美工会罢工,效果取决于技术工人的参与;
工会活动集中在夕阳行业;"向弱者倾斜"将导致社会停滞;
夕阳产业的资本家,会支持工会活动,谋求建立行业垄断特权

19世纪上叶托利党掌政的英国,可以视为私有制革命已经深入,工业革命即将开始前的传统道德经济学的强烈反应期。象谷物法、海洋法等古老法令,被强化地执行。各种妖魔化新生的产业资本家的舆论文学,也象天朝今天仿佛连空气也被资本家毒害一样,让英国人神经错乱。《谷物法》只不过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土地利益集团非常明确的一部法令而已。这些市场管控措施,扭曲了整个英国的经济结构。

为了避免工人的高薪(由于谷物法令生活指数上升,工人生活水平没有改善,反而增加了失业)的负担,而大量引进新技术设备,的确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开展。这是英国在表面上比美国"更先进"的原因。美国则是由于180年以前的劳动力一直偏于缺乏,而带动了新技术的发展。但相应地,就在英国产业界,构成了以技术工人为代表的新的中产阶级。他们与老板的关系,接近于分成合作,而不是雇佣

这些中产阶级是与新技术绑定在一起的,类似90年代以来的信息产业技术人员。从出身来看他们中很多,未成年时就是那些所谓被老板剥削的童工;因为更多教育的缘故,而更能掌握新的技术。从身份上看,他们也是工人也"接受老板的剥削",但是从可替代性来看,就远远低于低技术含量的农民工。因此这些新技术工人就成了与老板很强的议价群体,并组织起自已的工会。这是英国最早的真正的工会

失业和下层工人也组织一些工会,(可以包括宪章运动),但是由于人员流动性大,而且可替代性大,费用支出也大。因此下层工人的工会,不但很难长期生存,而且组织的罢工,几乎没有成功过的。无论是英国还是美国,工会运动的经验就是,有技术工人参与的罢工,很容易成功;没有技术工人参与的罢工,很难成功。而技术工人与资方的距离,远远小于与工人的距离,实际上可视为管理层的一部分。

英美工会运动的规律,已经开始提示了一个被基督教社会和马克思主义忽视的现实,那就是工会运动(工团主义),总是落后的,总是为了保持落后的夕阳产业的。总是因为在夕阳产业中落后,导致行业收缩而处境恶化时,(总是大量的)(技术工人+下层工人)才会构成统一的罢工群体。而罢工就总是令行业处境雪上加霜。如果不是带来政治"向弱者倾斜"成了烂国企,就是自已迅速从竞争市场上消失。

只有处境恶劣的行业的工会罢工,才是顽强的,也才能得到社会对弱者的同情。而象NBA大阔老们的罢工,就极少得到同情。事实上,将工会绝对正义化,破坏了劳资博弈的平衡,只会损害了全行业的竞争力。现实闹工潮的也主要是如国企要下岗这类夕阳行业,而极少听到IT程序员总工会罢工(笔者没有听说过)之类的事。但是一旦社会顺从了这种同情,新的"谷物法"也就建立起来了。社会因而停滞。

宪章远动攻击新生的资产阶级的产业厂主,有着基督教的中世纪道德经济学传统的道德优越感;甚至得到了部分厂主的认同,——>千万别误会,这些厂主之认同多掏点钱做善事,是因为他们与宪章运动的诉求,"新的行业特许权(charter)建立新的垄断,避免厂主之间的恶性竞争",利益上是有共通点的。归根到底,中世纪的道德经济学,在于建立行政垄断的分割的封建世袭的行会体系

19世纪初的经济环境,对于小厂主的生存,也是沉重的负担。如果能得到特许垄断的charter,确实不是一件坏事。其中一位就是著名的罗伯特.欧文。欧文被视作"社会主义之父",也被宪章运动作为"不反资本家,只反坏的资本家"而树立的好心肠资本家的典型。日后这样的资本家,还会层出不穷,著名如享利福利领导的的汽车厂工运,恩格斯的纺织厂,以及日本株式会社的终身雇佣模式,近来的巴菲特的五毛税呼吁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