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7日星期二

学区房只是土地财政促销的喙头,学区房不具“教育投资”的价值

学区房只是土地财政促销的喙头,学区房不具"教育投资"的价值; 

 

学区房既然是以学区为喙头,意味着它的投资,至少融合了"教育+房地产保值"两个彼此本来关联的投资要素,指望(1+1>2)的,类似"规模经济"的效应。但是所谓效应,也即不知其所以然的,"或者有效的应该",而不是逻辑上知其所以然的预期。相反,在详细分解了中国教育体制,从名校法团到有关部门联手促销学区房的种种手段,可以在逻辑在断定,学区房投资之"1+1>2"的经济效益,几乎不可能存在。学区房的教育与房地产保值的两个目的,几乎没有逻辑关联,仅仅是在卖房子时,政策人为打包的促销而已

如果购买学区房的投资者,目的是在教育的话,那么他们在长线上,将遭遇"学区重新调整"的巨大威胁。学区调整仅与"下一步促销"有关,——>对不起,你如果已经购入了学区房,特别地,只是对财政贡献不大的"二三手房",与下一步促销无关了,——>与房子距离名校的远近无关。这是以教育为喙头的学区房最大的忽悠之一。让购房者直觉"离学校一墙之隔",在学区调整上,却是"3-5公里范围内,都是合乎政策的地段生",这类现象已经司空见惯;足可以说明,学区与距离无关,但是购房者却不可能从得到学区划分的保证。

即便学区房投资者,被如愿地划进了所属的学区,但是仍然将面临诸多的限制条件,诸如父母是否只有这段房产,——>它导致一些买得起学区房的家庭,不得不抛弃其他地段的房产,从而进一步增加了学区投资的"鸡蛋集中到一个篮子"的风险,以及"近三年来是否入住"(该政策决定权把握在学校,不准上诉)等等,总之,学校拒绝承认你是本校地段性的理由,大约有几十条。自由裁量的空间极大,按中国特色来说,就是"教育局宏观调控其择校费的余地很大",说得上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是否能入读,全在官方把握

因此也经常性地,如果择校费收不足,教育局就让名校老师再家访一次,踢走一批地段生,腾出择校生名额。择校费的目标,取决于教育局财政缺口的大小。比方说"事业单位要加薪",教育部的大小老爷们就缺钱,这一年拨给名校上贡的择校费就重一点。有些人将择校费归罪于名校法团,不明内情地起哄"教育局为什么不管"。其实在择校费上,名校法团已经是被招安的革命队伍,收多收少怎么收,完全听从教育局的安排,——>正是借助于这些民粹的起哄,本来是名校内部的统筹,变成了兼顾教育局的缺钱,择校费自然大涨价

为了响应民粹要求"监管基层腐败",今天的择校费收取都已经跟名校无关(会有一些比例的提成,不然老师不会积极下去家访,找碴踢走地段生),"自愿赞助者"要迅速把钱存到教育局指定的帐号上,跟学校全无关系,——>千万别抱怨!人家肯收你的赞助(返校费),那是给你的面子!你要求爷爷拜奶奶的,才愿意收你的赞助费。而且同一学位缴费三六九等,市长公子与小民千金的是不一样的。撒娇"薪水低"的公务员,有着机关部门与教育局之间的内部特权交换,彼此方便,择校费可能就变成最低一档,却不算作公务员福利!

对于学区房的投资"教育"者,即便成功地"因学区而得学位入学",仍然受制于名校法团内部的业绩而制定的分班策略。名校名校而成卖房的喙头,冲的是"名校是教育的保险箱",但排名的事实却是"名校的尖子多",——>特别是对于小学而言;但谁说过"学区房的学位生尖子多"呢?即便从过程上也不难理解,返校生是经过筛选的,地段生源是"义务接收",义务的质量肯定比筛选的差!结果就是,买学区房冲教育去的投资者,高价买来的只是名校中的"被集中到差班"!如此一来,学区房中的"教育溢价"未免太贵了点

2014年5月26日星期一

公务员加薪,自已得不偿失,将体制外贱民逼上绝路

公仆阶级加薪,自已得不偿失,将体制外贱民逼上绝路
公仆阶级加薪的任何一条理由如果不被视为荒谬,援例加薪的"公仆阶级"将达1.5亿;
公仆阶级加薪20%,将承受至少30%的通货膨胀;体制外的公民纳税人将被逼上绝路

 

继700万国考的科举精英,——>相当于从前的举人及以上级别,汉语境称之为"公务员",——>要求加薪以后;汉语境中不算公务员的3500万"公立事业单位"的雇员,加入了要求加薪的行列。而在此以前,当公民纳税人条件反射地反对"公务员加薪",准确地指出中国有几千万公务员时,同样是官喉的社科院,曾义正辞严地纠正纳税人的"无知",声称严格汉语境中的公务员只有700万,——>却没有否认"要求加薪的公立人员至少几千万",——>然后强调"中国人均公务员",在明目张胆偷换口径后,是全世界最少的

(700万科举精英+3500万事业单位)绝不是要求加薪的公仆阶级的全部。还有数量接近的国企单位的员工,按照社会主义一贯宣传的口径,难道他们没有为剥削公民纳税人的寉主义事业,作出过贡献吗?凭什么还没有贡献的科举精英能够加薪,事业单位能够加薪,国企单位的工人,就连此小小的特权也没有?还有这些单位之中,还有同样数量的被称为"临时工"的合同制职员!从村官到协警,他们自认为是在组织体制之外,但是按照劳动关系都是体制内,他们的工作负担比正职工还要辛苦,他们收入却低得多!他们不应该加薪吗?

既然政府自已为了公仆阶级的自利而制造的通货膨胀,能够成为政府为公仆阶级自已加薪的理由,那么几千万已经退休的和已经下岗的,而且随着人口老化,他们的数量正在迅速增加!难道他们不应该加薪(退休金)吗?粗略算起来,如果公仆阶级加薪的任何一条理由,可以不被视为荒谬无耻的话,那么援例等在后面的免费的午餐之加薪嘴巴,全中国不算其家属,大约有1.5亿人!笔者想请问,钱从何来?如果是从公民纳税人中加税而来的话,是否是说纳税人税负不高,还有特大的加税空间?否则是否说明政府分红,已经实现了

如果有人说,三亚地方政府给每个市民派几百元,推而广之的话,也算是"政府分红人人有份,就让政府加自已加薪吧"。同样的问题仍然是"钱从那里来"?如果承认中国公民纳税人真实的税负痛苦指数,已经达到了极限,那么除了中央银行再印钞票,还有什么办法?考虑加薪的目的,声称是为了抵销通胀,而不是储蓄,(1.5亿人×人均100元/月)约等于要今年要增加约2万亿基础货币!由于中国经济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已经很发达!m2乘数非常高,而且随着国进民退的高歌猛进还在迅速升高,m2增加数量约每年增加30%以上!

换言之,如果以目前官方声称的"公务员平均年工资"为标准,——>虽然官方显然打了埋伏,但那怕忽略权威的埋伏,——>意味着每20%的加薪,即便是他们这些在加薪的金字塔顶上的精英阶级,也将承受着30%以上的通货膨胀!——>当然,这又将成为他们继续加薪的理由!笔者想强调的是,接受公仆阶级加薪的任何一条理由而导致的2万亿基础货币投放,都仅仅是今年的指标!它需要以每年(2*1.3)年N次方的速度递增!而无论李克强政府,自以为可以用"发钞票加薪"还是用"借国债加薪",都将毫无区别(李嘉图等效)。
ps:同样的机理,令任何央行担保的"保值储蓄",对储户也是得不偿失;央行不担保的话,等于该银行借了高利贷补充现金流

即便是最精英的公仆阶级,在如此(加薪+更猛烈的通胀)的"朝三暮四(参考成语故事)"的加薪中,都将是得不偿失!笔者想问的是,在年复增至少30%以上的通货膨胀中,——>仅仅就公仆阶级加薪而言,就已经是30%!——>承受为公仆服务的公民纳税人,无论是打工的还是做生意的,他们还能怎么办?!公仆阶级广泛的加薪起哄,已经可以肯定,绝不仅仅是法团自利的零散声音的起哄,根源肯定与习李政策有关。如果不是习李"五年加薪倍增计划"的本意,就是公民未知其详情的细节,被习李自已的宣传部门,误解了。

2014年5月5日星期一

民工,低收入者,他们能够买得起学区房吗?

学区房的价格是三个价格的总和(学区房价格=楼价+全家户口价+学位价);
城乡移民偏好于学区房,降低入户和入学的另交费用;
户籍居民偏好交赞助,省却入户和学区房的费用;
反城市的户籍制度与农民和农民工无关,民粹公知号召把穷鬼市民从家乡轰走

 

近日要给幼女张罗上小学的事儿,进一步理解了学区房的游戏规则。一度甚至打算让她回广州,伴爷爷奶奶过一段日子,就近上一段时间小学。她的户口也是留在广州,如果按地段统筹的话,估计总会有学位。不过,我们老早就准备好交钱择校,所以统筹不统筹,其实与我们的关系不大。平心而论,笔者挺庆幸没上当,没想啥子学区房为了下一代的教育接盘高房价的鬼话!所谓学区房是,指本地户口可以作为地段生,可以免赞助费,入读本地学校。如果恰好该学校是比较好的中小学,那旁边的地段商品房(受特许权控制)就升价了

学区房首先必须是有商品房特许权,小产权房不存在学区房的概念。由于高房价下的特许权,相当于政府的高税收。因此言下之意,就是你阁下为党国捐献了高税,作为回报,允许你附带在本学区入学免赞助费的可能性,——>仅仅是可能性!——>意味着房子不好卖,需要附带"本地学籍"促销;促销的代价由本地居民承担。本地居民如何承担帮助政府卖楼的高税收,而失去本身的权利,——>承担了义务,失去了权利,乃是中国特色的居民待遇,——>是学区房游戏规则的一部分。所谓反户籍制度,只是强化这种中国特色而已

本地户籍居民是地段生的主要来源。外来人口如果取得学区的户籍,除了购入学区房以外,基本上别无其他办法。所以购买学区房的人,反而是外地赚钱的新移民居多。对于他们来说,学区房意味着同时得到了本地户口和地段学位。所以学区房的价格是三个价格的总和(学区房价格=楼价+全家户口价+学位价),因此而显得高昂无比,——>这里要提示一下,学区不是固定的,学区的划分由教育局全权决定,随时可能修改;因此也等价于,教育局成为土地财政切蛋糕"再分配"的利益集团之一,可以直接间接地从中寻租获利。

相对而言,本地居民不必考虑户口的问题,所以学区房的价格相对本地居民来说,就显得太贵了。从而形成不同的消费偏好。外来富庶移民倾向于买学区房,本地户籍居民如果择校的话,倾向于交赞助费。外来城乡移民无疑承担了学区房高价的负担,——>这是他们的选择,而且他们之中绝大多数人,支持"房价不能跌",——>巨大的负担很可能让他们心理不平衡,他们如果参与"反户籍制度"的意思,解读只能是"本地居民这些穷鬼,不用支付学区房的价格,就有了户口和学位,不公平啊,要把穷鬼市民赶出他们的故乡啊"!

可以衡量一下咱国的"帝国社会科学院"领导的反户籍制度的民粹运动,他们所称的"剥夺户口背后的福利",就学区房而言,到底还能从地段学位上剥夺什么来?户籍区民要付出什么额外的代价?城乡移民是否能从中得益,等等。可以看到,如果不能支付择校,只能上本地学区房的,只能是本地最穷的人,他们所谓的"户口福利",只不过是中国宪法规定的"免费义务教育"而已,但是民粹侵犯他们的利益时,理由就是他们这些穷人,要对外来的(其实比他们富得多的)城乡移民的"义务教育权利"负责,——>很奇妙的逻辑!

由于小产权房不被承认,穷市民就算想卖掉房子迁移到远一点的地方住,都不可能。真的不能迁移的,都是穷得连一套卖得出手的二手房都没有的穷人。要剥夺这些穷市民的"户口福利",无非是强制他们转移到其他烂一点的学区,——>这就是重新划分学区的政策意义!但是城乡移民中的绝大部分,以民粹公知最热衷代表的所谓"农民工,低收入者"而言,他们就能够买得起学区房吗?——>当然也是不可能的事!退一万步来说,如果"剥夺户籍居民的地段就读权力",连户籍居民都要被赶走了,所谓农民工子女,又能往那里去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