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医疗体系鸟瞰:家庭医生是美国医疗体系的核心;
美国的医院和医保耗资巨大,依靠家庭医生环节联接;
美国消费者购买医疗服务的全流程;
中苏公费医疗模式,故意忽略了家庭医生的职业环节;
美国医疗和保险制度的商业化,一向为基督教社会和东方传统文化所诟病,但偏偏是美国医疗行业最成功的要素。市场化有助于抽象出医疗制度中的成本效益要素。至于成本由谁去负担,分担比例是多少,那是次要的讨论对象。经济学的好处就是撇除了道德的枷锁,首先要从"可行性"角度,明确问题所在。相反美国医疗迎合基督教伦理的"公平",就导致目前美国医保基金的破产状态和经济危机。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医疗和保险体系,是围绕着physcians的社区组织体系,主要治疗发生费用由physcians和保险供应商支撑。physcian,中文可译作内科医生,保健医生,全科医生,家庭医生,社区医生。他们是整个美国社会以防为主,围绕着家庭保健组织的医疗和保险体系的核心!今天仍然是除美国以外的欧美社会的医疗、保健体系的核心,包括香港。(香港医生数量达三万人)。
尽管中苏这些国家考察美国时,会把注意力集中到相当于中国的"医院"的OutPatient(门诊,常说的医院)和治疗中心TreatCenter(相当于住院部),也集中到支付"医院和治疗中心"的美国medicare(退休医疗保险)和medicaid(贫困医疗保助),因为其巨大的财政负担引人注目。美国围绕着家庭医生组织的市场化医疗保险体系,才是美国健康体系的精华,最值得中国学习之处;却被故意忽略了。
美国没有一个庞大的政府,没有无数骑在人民头上耀武扬威的最高代表,也就没有必要,为了维持公费医疗搞了一大堆国营医院。家庭医生与有消费能力的个人医疗消费,通过市场经济的原则自由搭配,优胜劣汰,保证了美国基本医疗价格供应相对低廉,以及相对可靠的质量保证。同时个人消费者挂靠稳定服务的家庭医生,要确保了病人健康跟踪的可持续性,美国家庭医生数量占医生的80%以上!却被忽略了。
因为有家庭医生这个关键的环节,因此美国真正高昂的治疗费发生和转诊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依靠家庭医生的专业顾问水平,避免成为大医疗中心博羿的"弱势人群"。这种医疗模式是除斯大林国家以外,全世界所有市场经济国家所共有的基本医疗健康模式,也是整个西方社会医疗行业的基石。相比之下,国内专家公费旅游时取经的那些大大小小的治疗中心,只不过是执遗补缺,重要性差了一个档次。
西方社会,以美国为例子,围绕着家庭医生为核心的整个社会的医疗和保险运营模式是:
1)有消费力的病人,与有执业资格的医生,按市场经济自由搭配的方式,交换商业医服务;
2)对于家庭医生不能处理的,需要专业性治疗的专科疾病,一般由家庭医生作为顾问,转诊到商业性专科医疗,以市场经济自由贸易的方式,交换商业性专科治疗服务。(注意,美国专科的意义,与中国社会,因此有了很大的不同);
3)对于家庭医生不具备的医疗设备资源,由商业性的经营性医院经营该项目,向家庭医生出租该项目,从而令家庭医生可以拥有现代化的大型诊疗能力;(注意,这是西方医院与中国式医院极大的不同);
4)对于大型治疗项目,个人可能无法负担的治疗,"因病致贫"是无人可怜的自取其咎;因为,医疗和保险行业强烈呼吁有支付能力的人士和家庭,购买针对大单偶发的疾病治疗的医疗保险,提高个人的治疗保障。因此,在西方社会,因病致贫,和有病能治,是一个和他人道德选择无关的,仅与个人消费倾向相关的消费选择。
5)对于无法自行支付家庭医生费用的穷人,通过medicaid医疗补助(美国),和私人慈善性质的非营利医院(很多是教会医院),以及少量的公立非营利医院,提供替代性的医疗服务;
6)对于没有社会价值创造能力,但符合福利条件的退休人士,提供国家财政担保的退休医疗保险制度,即medicare。这一保底制度,由于《无法逾越的伦理陷阱》的机理,同样作用于美国社会,medicare的高昂费用似无法有效控制,是目前最为人所知的"美国医疗制度",颇为中国好人党厚非,并大力用纳税人的钱赶超,"亲自替老百姓试险",以证中国式制度完美无缺之处。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