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资本主义进程的民王时期堪称典范;
霍享索仑是民王;希特勒是民粹王;
魏码时期不应采用"法式民主"
"妖魔化希特勒"掩盖了危险的社会规律;
法国资本主义的道路的一波三折,那是相对美国英国而言的;比起德国,法国还算是顺利的。德国作为欧洲后进国家,实际上是将国王革命与民王革命混为一体,从而诞生了霍享索仑王朝。霍享索仑并不是传统的德意志王公,更不是选帝侯,而只是一个因援助波兰王室有功,被波兰授予勃兰登堡封邑的低级的德国伯爵。这段纠葛成了今天德波两国就德国原普鲁士地区(现波兰西部)的口水仗药引。
这位波兰封的德国伯爵的德国王侯资格,乃是当了王侯以后枪杆子出政权,由德意志联邦追认的。三十年战争的意义大致相当于英国的《大宪章》的作用。腓特烈大帝一半象克伦威尔,专找德国王公的麻烦,同时又挂着德国贵族的头衔。霍享索仑王朝一直扮演着普鲁士的军事专制君主的同时,也在全德扮演着克伦威尔在英国的角色。彼时普鲁士,只是"德意志首邦"之二,另一个是奥地利。
因此普鲁士实际上是一支德国军队,拥有普鲁士这个国家。霍享索仑政权的实际政策行为是"民王"的角色,不是专制君主,也不是民粹王。联合汉莎同盟在内的工商业城市,一点点地把黑森选帝侯这些旧王公势力一一铲除。所以尽管是拿破仑重创了德国封邑政治,却是普鲁士最终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正是因为普鲁士的经济基础不是普鲁士,才能支撑起当时全欧洲最高的军民比例。
霍享索仑羽翼下尽管是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经济成长的良好环境,但同时也是德国民粹主义成长的理想环境。君主制的盲动和主动德国意识形态的民主社会主义(民粹)的军事性质,实际上剥夺了资产阶级的独立的政治能力;如果不是成为德国军事性政权的分包商,就随时成为德国政治引导民众仇富发泄的出气袋。前者的典型是克虏伯,后者的典型就是所谓的"犹太人",其实就是指独立资本家。
因此一直到到希特勒为止,德国的资产阶级都没有从"君主-僭主"的权威下摆脱,没有能够成为真正的独立政治势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烈消耗,和苛刻的凡尔赛和约,几乎抽干了德国的血液。资产阶级连同普通中产阶层几乎全部破产。尽管法国在普法战争后也有类似的处境,但似乎德国的战后处境更恶劣。当时的德国,反而应该实行民王式的专制政治,也不应采用适宜民粹土壤的"法式民主"。
在东西方传统道德历史之中,希特勒被过度妖魔化了。希特勒个人秉持的实际上是斯多葛主义,要建立的是一个新的罗马帝国,而旧德国也是最接近于罗马帝国的近代国家。希特勒与拿破仑的社会角色相似,希特勒是纯粹的民粹王。纳粹党就是民粹民族主义党。神圣罗马帝国即自承为罗马的帝国继承者,而第三帝国则自认为"第三德意志帝国"。纳粹德国如果胜利,相当于延续罗马帝国崩溃的历史。
不管希特勒是好人还是坏人,至少希特勒不是一个疯狂的人。希特勒和拿破仑的战争性质上也是相似的,甚至可以认为是等同的。战争是其时法德左倾的社会政治的唯一可能的经济选择。因其经济能力可持续性的脆弱,战败灭亡也是唯一可能的结局。所以德国的历史是一个由于普鲁士的军事成功,而顺利进入到民王社会状态,但民王专制化而崩溃后(战争加速了崩溃),又重新民粹化(纳粹化)的典型。
对死鬼希特勒的道德指控,掩盖了一个危险的普适性的历史规律:后进社会即使在民王庇护下,实现了开明专制的"类资本主义",但由于资产阶级没有成长为足够强大的维持社会经济可持续性的缓冲阶层,长期专制又必然令"民王"越来越滑向专制君主的同时,令社会民众和境恶化而激发民粹环境,从而在专制崩溃的同时消灭掉脆弱的资本阶级,而出现全面民粹化的倒退。这正是中国现实面临的危险。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