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7日星期日

美国土地的私有化过程和农业补贴

美国土地的私有化过程和农业补贴

在传统文化之中,国家总是与"军事政治强力组织"的形象难以脱钩。用这一形象去理解美国建国到强大的整个过程,就总是会把一盘散沙似的不爱国主义的北美人,当成怀揣红宝书长征闹革命的一群人,就象拜上帝教宣称的那样,在上帝安排的一位民主领袖的民主宝典号召下,拥有统一思想的不缺信仰的一群人的有特定意志的厚黑政治的集大成。只不过,美国梦的形成,似乎要轻松消闲得多。

笔者宁愿用"国家是危机管理的工具",去扩大国家定义的适用范围。作为社会危机相对比较小的北美移民区,美国成长的过程,差不多就是北美洲土地私有化的过程,国家作用相对地小。如果美国政府能够象张五常教导天朝皇政一样精明,专把土地卖给黄金最多的英国人,换取完善美国市政GDP的资金,那今天所见到的,怕就是大英帝国的美洲自治领和两三千万属民,如澳大利亚。

可惜美国政府是没有人爱的联邦政府。为了讨那些惹不得的公民主子的不高兴,美国政府不但把土地成批送给公民,在西部甚至跑马送地。新移民赛马谁跑赢了分一块永久产权的用地。由于土地不动产是公民地方投票权的依据,此举简直就等于是哀求欧洲穷人"快来美国吧"。在一部电影里,就描绘一对爱尔兰的农奴情侣,偷渡到美国,参加跑马圈地终于成为梦寐以求的地主。
《红河谷》的情调则最明白不过地描述了北美洲这一段历史的开幕
野牛群离草原无踪无影;它知道有人类要来临;大地等人们将它开垦,用双手带给它新生命;
草原上将盖满金色麦穗,大城市过不久就建立;欢迎你各民族姐妹兄弟,一起开垦这片新天地

野牛群无踪无影了,靠猎杀野牛群为生的印第安土著也就生计无着。如果这些印第安人懂得农耕的文化,那么先来为君,大概会成为北美洲最大的地主。偏偏这些勇士们,除了抄家伙冲进村庄烧杀抢要赶走移民,从来没有想到过从田地里收获一颗庄稼。土地私有制可不是"野生旷野不可侵犯"。这样欧洲移民的农耕文化,就象中原农耕文化与河套匈奴人一样,产生了激烈的对抗冲突。这就是印第安战争。

无论怎么说都好,北美洲的土地最终私有到户,分了个一光二净。林肯的《宅地法》收人家十美元,已经是美国最大一笔卖地收入了;和张五常为天朝献策相比,羞见人君。而且美国私有化很彻底,分到地的新地主们,可以把土地挖地万尺,也可以丢荒不论,还可以出卖给洋人鬼子。所以英国人如果要买地,也可以从私人的手上买;只是政府再也分不到一点好处。张五常受天朝主子宠,不为无功。
土地私有了还能买卖,则土地的兼并就会少不了。美国人也不是神仙,对土地兼并的紧张不亚于古老天朝。一开始的时侯,禁止向土地不动产买卖贷款,这道禁令一直到1920年美联储搞货币主义时才开了口子。禁贷结果就是限制了美国私人积蓄买土地,方便了欧美大财东到美国投资移民。结果美国的土地兼并,一开始就表现为英欧资本到美国的大片买土地,不动产投票权遭到空前的挑战。

问题在于美国政府出口导向搞通货膨胀,对于小农场主靠变卖农产品过生活,是沉重的经济负担。由于美国是农产品优势产业区,通货膨胀还不象别的地方农产品跟着涨价;而是衣服农具等必需品涨价,农产品不涨反跌。这样就大大方便了外资并购土地。美国"土地公民"越来越少,结果就是美国地方投票权不得不渐渐与土地脱钩,同时美国财政向农业发放补贴,双管齐下至今未变。

向农民发放的农业补贴,相当于向失业人士发放的最低生活保障。在此保贴以下,美国农民不再卖地,如同失业者在保障水平以下,不再就业。早期是将美国土地兼并刹住了车,后期实际上是抬高了美国土地出售的价格,相当于"红线"。也等于向美国农业发放了补贴,但未必有益于美国农业的出口,而是抵销了美国农业水利等投入的动力。到今天为止,美国的农业还是自然生态田,靠天吃饭的第一产业。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