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7日星期日

如果不允许国民消费,不是灭亡,就是被灭亡

19世纪(民粹+权贵)社会背景中的经济学;
(民粹+权贵)的19世纪社会为什么会走向两次世界大战

为什么资源短缺的社会“生产过剩”

 

经济学在19世纪末转向(民粹+权贵),很突出地表现在马歇尔极为推崇的英国杰文斯身上。这位被马歇尔作为匹敌瓦尔拉斯的“边际革命奠基者”,(私下认为如果不算戈森和边泌,杰文斯真的不够格),作为一位推崇个人自由的加尔文教派(天主派)信徒,如同亚当斯密等人一样,从论证个人自由对经济的作用入手;但及至其遇难前的封笔之作,已经是主张政府完全接管经济,对市场作彻底的干预。

如果不对19世纪末美英为代表的西方社会背景加以了解,不了解旧有权贵资产的没落,新垄断的资本权贵力图通过与政治结合,成为中世纪式的世袭豪门的欲望,英美农业在市场经济中的李嘉图效应,城市劳工阶层在选举权上从被排斥到得到承认;如果不了解这些在私有制进步过程中的社会动荡因素,就很难理解为什么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从民间到经济学学者所弥漫的社会主义浪漫的民粹幻觉

一直到19世纪后期以前,西方社会是权贵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随着资本主义的节节胜利,传统农业在市场经济的压力下,随着东西方近似的农奴制的瓦解,农业人口就象普通的工业行业一样,表现为李嘉图效应的的方式,大量释出所容纳的过剩的人口。大量劳动力的竞争,导致劳动力供应在封闭经济体内的过剩和低工资的竞争和大量的城市失业。

中世纪传统的城市户籍制度,此时表现出两极分化的尖锐矛盾。一方面有新旧权贵仍然沉浸在卖方市场的幻觉之中,(以萨伊为代表),而通过控制政治-金融信贷,进一步剥夺小资产者(包括劳动者)的积蓄财富,鼓励农村新失业者流入城市,从而压低劳动成本的支出(也就压低了劳动者的收入),但却苦于无人购买产品!同时却令城市中产者也陷入破产的境地!这就是所谓的“生产过剩”。

生产力“过剩”提供了西方社会向殖民地扩张的强大优势,整个地球在19世纪末有那么一刻,似乎完全被西方列强瓜分了。但是殖民地或者可以供应一点廉价的原材料,——>这不是主要的问题 ,问题在于,谁买工业产品?被剥夺财富的殖民地,当然不可能代替宗主国的消费者享受工业产品的好处。那么卖给谁?生产力过剩是马歇尔无法解答的,资源短缺是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所无法解答的。

拿破仑三世实际上算得上是一位法国的开明君主,他的话最清晰不过地反映出当时法国的政策,也反映了欧洲的困境:“卖出来的产品,和打出来的炮弹,作用是一样的”(米塞斯《人类行为》)。当整个欧洲的主要列强,都在低人权的生产力GDP大发展中走投无路时,重商主义的“屯积黄金与生产原材料”(马歇尔主义)实际上已经过时了,重要的是“怎么消耗过剩的生产力”?

唯一的答案是——>战争!当大量国家都处于这种“不得不战争”的经济状态时,那么出口导向的生产过剩的趋同经济,除了爆发世界大战,也没有第二种可能。但是战争就能够解决生产过剩的危机了吗?战争后的农民工是多了还是少了?顾客是多了还是少了?答案似乎是明摆着的,如果不允许国民消费,不是灭亡,就是被灭亡,直到整个世界变成秦灭六国式的一统,然后一起灭亡

很难一语弊之罗斯福新政对错,也不能说凯恩斯主义在当时的主张作为权衡之计完全没有积极意义,(尽管从经济学上看是完全错的)。事实上奥地利学派完全没有发现农业领域的李嘉图效应,而把无限量引进农民工压低劳动工资视为“自由放任”,本身就已经忽视了即使象英美的长期金融政策就已经不是“自由放任”。所以了解产生这些学说的社会背景,比熟读这些经书掉书包,恐怕要重要得多。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