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失业危机=(前刘易斯拐点+后刘易斯拐点);
马克思主义=暴力工团主义;
马歇尔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异同;
19世纪正是所谓的工业革命发生的时侯,却是一个开始动荡的转折点。如果用均衡经济学的方法抽取适当的变量,会发现一个类似刘易斯的拐点(笔者认为确实等效):传统农业经济圈对工业产品的消费已经饱满;大量的劳动力涌向城市造成大量的失业,工业产能无处可去,银行信贷向这些"珍贵的产能"倾斜而不愿承受萧条(马克思理解中的经济危机),持续性的通货膨胀,民穷无保障,民粹沸腾!
不妨将其称为"前刘易斯拐点",也可以称为"农业转型拐点",是农业从N0.1产业退居二线,让工业顶上的时期。工业品的卖方市场,变成销售员有提成的买方市场。如此类推,则必然也存在一个工业退居二线,让服务业顶上的时期。工业释出的大量富余劳动力,同样会出现大量的失业,但保障程度会比第一次转型好,不知是否正在应验到美国1970-2010年的经济转型。不妨称之为"后刘易斯拐点"。
如果前理正确,那么由于社会主义的失业危机,实际上是由于社会主义的机制,而令前刘易斯拐点,和后刘易斯拐点,两个大失业的历史成因,永远叠加在一起,不可能缓解,直到整个社会灭亡为止。在中国现代社会,前者体现为农民工的失业;后者体现为城市居民和大学生的失业。毛主席的解决方案是大饿死,没饿死的上山下乡,慢慢地饿死;邓同志的方案就是把中国人阉了一半。临时性解决了。
在前刘易斯拐点时期,似乎敌对的两种经济学说,实际上除了主导角色异位,是无论是设想还是运作结构,都非常相似。无非是一种是成熟的杰文斯-瓦拉拉斯―马歇尔主义,另一种是喊打喊杀要造反,不知经济为何物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暴力工团主义,而不是"劳动者主义";工团主义者另有一个名称叫"工人阶级","由工人阶级领导",是工团主义者利益至上的自利主义。
马歇尔主义可以概括为(权贵经济+人道主义),保持权贵主导经济的框架,不惜牺牲中小资产者,对工人以人道主义立场加以妥协,打压马克思主义,对农产业的转化过程放任自流。所以总结马歇尔主义对(中小资产者+工人+农民)的政策,显而易见的就是权贵主义者利益独大,心怀天下苍生的人道主义,会好好关照诸位小民小弟的,――>马歇尔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者不作消灭论,也同样作收服论。
马克思主义(工团主义)同样牺牲(中小资产者+中小企业工人),事实上是首先消灭鲸吞之,吞而奴役而灭之,称为黑五类。马克思主义敌视权贵主义利益,而欲取而代之!对农民则利而用之,锁而役之,弄死而弃之;称之为"牺牲农业扶持工业的资本积累"。因此马克思主义实际上就是工团主义者夺天上当暴君的主义。如果说马歇尔主义的是权贵开明的专制统治,马克思主义就是暴民糊涂的残暴专制。
不能认为马克思主义先天用心就是恶毒的。假如不论其信仰与对世界大同的终极期望,绝大部分情况下,他们是把"牺牲中小资产者(即资产阶级)","牺牲农民","暴力革命"视为成功路上要付出的代价。如果真的能成功了,他们相信至少能做到马歇尔主义的的人道水平,而且最终一定能天下大同人人幸福,"那朝那代没死过人?""那次革命不流血?",马克思主义心怀正义时,大概会这样想的。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不缺信仰的主义,糟糕就在于地球世界是一个"资源短缺的世界",生产还可以咬紧牙关过剩起来,但资源短缺除了作梦幻觉的时侯,委实没有办法"按需分配"。所以马克思主义是被信仰套牢的主义,临时办法永久用;所有看似恶毒的权宜之计,都成了一抽就上瘾的海洛因,再也戒不掉了。这样就看到了中苏等国几千万人枕席而亡,还要喊"咱们阶级有力量""不学西方那一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