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7日星期日

美国(凯恩斯主义+农民工)悠久传统

美国19世纪引进移民正确;补贴出口不正确
美国有凯恩斯主义的悠久传统;
美国劳动密集型替代进口和补贴出口政策完全失败

美国在19世纪引进农民工,对英出口导向的政策对不对呢?由于这是在美国地方利益性民主的制度下的最终决策,因此从个体主权的价值观出发,美国人肯定是对的。所以只能问,"是否可能有更好的办法",那就见仁见智了。值得中国社会留意的是,美国尽管犯下了中国所有前进中的政策错误,但是纠错之容易,错误程度之浅,是中国社会所无法比拟的。

区别很可能就是美国社会是私有制的社会。任何社会错误的代价稍微大一点点,缺乏思想统一的美国人,就会患上牙痛型流感,哎呀哎呀地全国都成了弱势群体,冲总统喊救命!那里比得上中国人民被代表的意志坚强?所以同样是试错,美国人可以试N次错,付出的总代价,还比不上毛主席延年益寿一年半载可能给中国带来的灾难。

美国在内战后的经济政策,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典型的李嘉图式的重商主义,通过货币信贷的倾斜,整个美国变成英国的原料供应地。马克思因此将美国称为"殖民地"。正是这种低价出口自已的资源,换取其实是没有什么用的黄金的动力,令美国人发了狠地冲击西部,在穷乡僻壤中掘金,倒也发展了包括东西大铁路在内的基础设施,为后来美国内需工业供应了原料。美国其实有凯恩斯主义的悠久传统

当时美国的联邦税收体系仍然薄弱,关税和货币(包括银行代币券)是美国政府的主要收入。因此资源出口换取黄金,可以在进出关税之中赚取一笔丰厚的税收,所以是美国历界政府所鼓励的。另一方面,美国人尝试向英国出口纺织品等劳动密集产品,就告失败。为了保护这些缺乏对比优势的产业,美国大量开放欧洲农民工,并对纺织品等征收5%-15%的关税,并向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提供信用倾斜。

但无论美国人怎么努力,美国的劳动力成本仍然比英国高,更不要说跟德国比。其他的行业大量消化了移民到美国的农民工,千方百计保护的美国纺织业等劳动密集行业,除了为美国人带来了60万男人死亡的内战,似乎没别的贡献。(北方要求(廉价劳动力+关税保护)Vs 南方要求(保留黑奴+自由贸易))不可调和的冲突,又非要住在一起;是南北战争爆发的真正的原因。

1860年后英国就已经失去了世界纺织中心的地位。但是工资不低还远隔大洋的美国纺织业,要和霍享索仑专制下的德国大陆比低工资,那是绝对不够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比的,(这首马恩的阶级诗也反映了当时的一些实际情况)。事实上如无关税保护,美国纺织业连本土市场都保不住。最终美国的补贴农民工低工资的政策,除了为大萧条准备了足够多的赤贫失业人口,并没有什么真正的贡献。

真正推动美国工业革命的,却是电力工业和汽车动力工业这些本土消费性内需产业。德国尽管纺织业竞争力强于美国,但实际情况也与美国类似,是机械业的换代,令德国工业赶上了英国,而不是靠低价劳动力的纺织工人。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苦苦挣扎的纺织工业,应战事工业转型之需,纷纷扔了原来的本行,宣告了美国纺织业政策的失败。美国开始大量从中国采购替代纺织品,带来了中国纺织业繁荣。

如果不考虑军事用途的话,民国时侯的中国轻工业,在世界上算得上是中等发达国家。由于德国的纺织业遭到战争连累,在长达十年左右的时间里,按Tomas Roski的研究,中国当时是世界纺织业的产值第一名(似乎没算利润,可能是加工型的)。所以笔者认为,美国开放欧洲移民的政策是正确的,因为提供了各个产业的必要的劳动力;但是向劳动密集型政策倾斜就是错的,损害了美国的利益的。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