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独立战争简析《爱国者》真假情节;
将美国独立战争理解为北美殖民地全体人民的选择,是对历史的歪曲,实际上独立战争中真正支持独立的北美白人居民,不超过三分之一!而支持独立的力量又集中在最大的弗吉尼亚州,弗吉尼亚州恰巧又位于东海岸的中部。以弗吉尼亚为中点,北方由于工商业税收原因,倾向于独立,南方因为农产品向英国出口的原因,倾向于加强自治。
因此独立战争主要是以弗吉尼亚为主的,包括马萨诸塞在内的中北部殖民地,打的独立战争。南方的居民特别是农村,大部分是亲英派,打的是反独立战争,独立派(美国称爱国者)在南方打的是游击战。亲英派与独立派最大的区别,是投入意愿不一样。独立派是生死相搏,战争失败,签了独立宣言的诸君全部都得吊死。而亲英派则观望为主,甚至乐于让独立派教训教训英王。
在美国电影《爱国者》中的情节虽有其事(人名有变),却并不完全属实。比如在南卡罗莱纳烧杀抢掠的,是大陆军自已,对付的是亲英派的南方居民。南卡莱罗纳只有很少的工商业寡头支持独立,他们的确是打游击,但对付的不是英军,而是当地的亲英民军。而在电影里,却把脏帽子扣到英国的战斗英雄塔尔顿的头上,(就是影片中迫使马丁上校造反的上尉)。
所以独立战争在战略上,就是英国主力在北方进攻同情独立运动的各州,华盛顿带着尽可能少的军队拖着英军。于是乎,美国国父净打败仗;败而不溃,屡败屡战,偶而能胜。国父腾出来的军队构成了大陆军的机动部队,就交给本迪尼克,盖茨,格林这些将军,在北方歼灭了来自加拿大的威胁(萨拉托加),南部入侵亲英的各州,劫掠亲英派的城镇,向他们勒索重税。
大陆军在南方干着电影里的红衫军对殖民地居民劫掠,同时的确把俘虏的的英国降兵(德国兵)随意枪杀,总之是迫得英军派出康华利南下保护南方人民。弗吉尼亚派出五千人马援助查尔斯顿的独立派,实际上是挟持南卡罗来纳加入大陆联盟,相当于占领军。结果让海路南援的康华利部队包了饺子。弗吉尼亚(大陆军)派出盖茨汇合了北卡罗来纳民军援救查尔斯顿的孤军,在坎登被康华利完全击溃了。
电影中描绘的大陆军的惨败,就是指这场战役。此时大陆军打正规战最优秀的B.阿诺德(打赢萨拉托加和普林斯顿的那个),已经让愤青逼成了美奸,逃亡英国客死他乡。萨拉托加的就成了盖茨的功劳。但盖茨打仗实际不怎么D,荣获逃跑最快奖。孤立无援的5000弗吉尼亚守军全部给康华利交给卡罗来纳人民枪毙了,"以平民愤"。习惯性杀俘,是英军在独立战争中罕见的操行污点。
康华利在获得大胜后,打算一劳永逸清除掉大陆军在南方的军事力量。不巧碰上了大陆军最优秀的游击专家格林。格林打的是真正的游击战,"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疲我打,敌退我追",乃是格林的发明;更加不是毛主席式的人民人盾战争。康华利的优势兵力打赢了所有的战斗,但是因为疲劳和饥饿的非战斗减员,比格林的总损失还大。老康为尽快结束战斗,就先把自已的储备仓库烧了,再追击格林。
谁知道格林汇合了另一支D.摩根后,采纳摩根建议的电影中的"先放两枪,主力埋伏诱歼追兵"战术,在考彭斯战役里,出乎意料地打败了康华利。英军损失虽然只有几百人,但是龙骑兵大部分阵亡,其中一位就是电影中的英军上尉塔尔顿,在Camden中的追击中,砍死了200名盖茨的弗吉尼亚兵的战斗英雄。马丁上校形象则是由沼地之狐F.Marion,格林将军和D.摩根三个真实人物的成功之处配制而成。
这下子康华利打了败仗还自已烧了自已吃的,一窝蜂的人马没法子过冬,退到约克城镇,却发现海路通讯让刚加入战争的法国舰队截断了。当时电报还没有发明,饿着肚子的康华利成了瓮中之鳖。大陆军的通讯不依靠海路,所以比英军主力灵通。华盛顿用少量部队摆空城计,继续牵制着英军主力克林顿,自已带着北方的军队南下约克顿;与此同时法军殖民地的罗尚博部也从密西西比地区到达约克城。
三路人马围住缺乏给养在冬天里饿肚子,叫天不应的常胜将军康华利,(几乎没有打过败仗的),独立战争中英军的最后一支机动兵力,就给歼灭了。结果乔治三世如果不作英国总动员,北美的战争就再也打不下去了。但就算是早前的北美战争就已经不得人心,以致于乔治三世不敢动用英军,跑到自已的黑森领地雇佣德国兵到北美打仗,称为"红衫军"。这样,乔治三世自已的北美战争,就不能再打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