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两种定义和逻辑结果;
美元国际化是“消费信用货币”国际化;
人民币是“生产成本型货币”;
人民币国际化意味着殖民地化;
人民币“消费信用型国际化”,需要市场经济去特权化,贯彻市场经济;
人民币国际化越来越成了政治经济文学中的常用形容词,有点将“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但“人民币国际化”到底是什么东东,从来没有权威的专家作给任何具体的定义。笔者将“人民币国际化”可能的定义归纳了一下,形成对中国国民利益是截然相反的两种国际贸易的制度预想。笔者不评那种好坏,只是用逻辑揭示,两种不同的“人民币国际化”中,国民利益将如何“损或益”。
以美元欧元为代表的“本币国际化”的条件可以归纳为两条基本属性:
1)自已的中央银行愿意购入自已的本币,rather than(胜于)购入他国的货币,即汉语称之为外汇的东东;
2)国际上的供应商,愿意接受该种货币的消费要求,即宁愿接受该种货币,rather than继续持有手中的商品;
而两条属性实际上等义,描述的就是货币作为交换媒介中的价值,“rather than(更胜于,更愿意)”描述了经济学的最根本的原理:个体边际效用。以此定义,美元无疑是国际化货币,美国央行只接受该种货币,美国政府只接受美元的税收;因为美国(人)愿意消费,而所有供应商都愿意接受该种货币的支付。欧元也接近于国际货币,而由于其信用能力比不上美国,目前陷入欧元危机。
因此美元欧元所代表的“国际化货币”,是围绕着“消费和支付能力”这一最原始的商业原则;可称为“消费信用型货币”。而人民币和日元呢,则是出口导向的,反映的是国内供应人家消费的能力和成本;因此属“生产成本型货币”。根本上就是南辕北辙的货币性质,人民币怎么可能成为“美元式的国际化”呢?除非中国成为一个国民消费型的社会。(思考题 :政府消费可以代替国民消费吗?)。
将人民币或日元这些低估本币汇率的货币,其表现出来的属性也归纳为两条,与美元是截然相反:
1)中日自已的央行不愿意持有自已的货币,rather than他国的货币,称为外汇;而宁愿贴本高价购入屯积;称为外汇;
2)国际上的供应商不愿意接受中日的货币(中国更差一点)支付的消费,而宁愿持有手中的商品,直到美元支付。
而相比日元,中国的人民币在国际上信用更差;日本至少允许日元自由兑换;而中国实施外汇管制,自已的外汇储备,不向人民币持有者兑换外汇的购买需求开放;换言之,持有人民币者就算盯着中国的三万亿美元储备,也不能保证兑换成相应的美元。中国可能袭用对台港特殊政策的“一国两制”,对内管制兑换不予国民,对外宁予友邦。这样管制下构建的离岸兑换市场,又构成走私人民币的强大动力。
在这样的制度的离岸人民币兑换“国际化”,效果就是将国内的人民币经济体,视为出口补贴国际消费者的殖民地,换取美元外汇的屯积;所依靠的唯有是低人权的专制制度,方能保持对国民的奴役;对外则是对国外供应商提供担保,“专制制度万古长存,中国小奴才永远反不起来”,或者是欺骗,当海外人士持有人民币数量达到一定万亿后,搞一次金朝鲜的货币改革,人民币全部作废,国内优先兑换。
因此在人民币外汇管制的体系下搞的“人民币国际化”,还要取决于国外人民币投资者的三条评估:
1)中国是否有信用,保证对人民币承兑美元的承诺;(公有制如斯大林帝国连无偿国有化都搞过)
2)中国是否能保证外汇储备一直顺差;(1998年东南亚国家,香港和韩国都做不到)
3)中国是否能保证专制性质的低人权奴役制度长期存在;即政府采购是否能代替国民消费?(有点象南北战争前奴隶制)
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三条评估可归纳为一条:欧美社会是否对中国违背市场经济原则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分,充满信心?或者说欧美社会是否信仰“世界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答案疑似不乐观。所以“外汇管制+低估汇率出口导向”的人民币国际化,实际上是是否信仰“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否国际化”的问题。信仰,没什么好争论的。顺提提醒,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不需要货币的。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