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8日星期三

凯恩斯主义的乘数

均衡经济学的均衡是怎么鼓捣的?
凯恩斯主义的“乘数”是怎么鼓捣出来的

 

当凯恩斯偷换了生产者角色和消费者角色时,就已经把产品和资源“转换”中的损耗忽略掉了,而等于重新了比萨伊定律更不靠谱的“总供给必然地等于总购买”——>即不存在从应的成本和残损,也不存在产品适销不对,不存在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显然,这是不可能的。从这一点“简单”的偷换开始,就已经注定了凯恩斯主义必定由于延误了产业结构的调整,而造成更大规模的滞胀和损失。

哈耶克意识到凯恩斯的定义不正确,但哈耶克也说不清凯恩斯到底偷换了什么概念,而用投资品作例子,说明凯恩斯区分“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是不可能的;——>这当然是一个问题,足以推翻凯恩斯的基本逻辑;但不是最要害的问题。哈耶克看来也没有系统论的观念,所以凯恩斯轻飘飘地用“如果Hayek指的是净储蓄和净投资,Hayek是正确的”,引入两个无关的新的概念,遮掩而过。

如果是批改某位同学的功课,此类错误,已经足以把凯恩斯同学打烂屁股,把这蠢驴交给他父母,退还学费,以免“误人师资”。但大名鼎鼎的凯恩斯爵士被大量引用的错误不止这一处,这里仅仅是开始。所以为了发掘凯恩斯主义的一系列错误政策是怎么完成的,可以继续看看,从一个混淆了角色的错误的逻辑模型,凯恩斯主义者继续得出了什么错误的逻辑结果。

收入=产品价值=消费+投资;
储蓄=收入-消费;
储蓄=投资;

将其微分,凯恩斯定义的新概念“边际消费效应K”就出现了,(k=(d(收入))/d(消费))。注意,此时收入的概念已经从“生产者收入”,偷换到了“消费者收入”。在此前提下是正确的。这条斜率反应消费者因收入而变化的消费行为,是一条曲线;将此曲线两项积分(因为太难打那个类似“S”的积分符合,用SUM表示),得到均衡消费行为曲线(k=(SUM(收入))/SUM(消费))。(Charpter 10th)

由于这条由(积分商)得到的均衡消费的斜率是平均性质的,所以必定与边际消费曲线有交叉点,而与消费曲线的形状无关。(米塞斯由于缺乏数学根底,对此数理方法论的反驳显得无力)。自瓦尔拉斯-马歇尔-萨缪尔森的所谓均衡经济学,就是取了这一个交点,假设为均衡“最佳状态”,——>注意,此时的均衡成了一个断言,隐含着“平均性就是最好的”。

除了“平均性就是最好的”假定断言以外,瓦尔拉斯以降的这种“微积分均衡点”,实际上包含另一个假设(断言),也就是整个经济反应,是按照这条近乎数学物理性的斜率,按照刺激而线性反应;一旦偏差,就会在“重力”的作用下重新回复均衡。这就是所谓的“物理”式的数学性均衡经济学的“科学论”。其根据是哲学性的,衡平信仰性的,而不是具备实证性的。

整个均衡经济学就是按“平均就是好”而形成的“平均主义经济学”,和真实的边际效用风牛马不相干。所以即使是在偷换成“消费者收入”后,凯恩斯的边际消费效应k,也是没有意义的。但是这条信仰中抽提出来的数学,却是凯恩斯主义最关键的“乘数模型”的核心。
由收入=消费+投资在得出(d收入=d消费+d投资)和(k=(d(收入))/d(消费)),就可以得出(k=(1-(1/K))。K就是按照“均衡反映曲线斜率”施加的刺激所能得到的激励,也就是乘数。乘数怎么体现为激励?就是乱印钞票,让政府花钱!

由前述理由可知,乘数(相当于控制论中的激励常数)与激励效果之间并无逻辑联系,实际上是偷换概念后添上两道断言后“凯恩斯主义=信仰”。当激励真的有了反应,凯恩斯主义者称之为“有了实验阳性反应,pollys available”,按先验法则,“证明了凯恩斯主义是科学”了。而假如没有反应,那是力度不够,加把劲印钞票,政府加把劲花钱……,结果可想而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