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意识到乘数模型有限制
凯恩斯的利率概念多重定义而显混乱的;
凯恩斯在引入乘数与自已的乘数时,特别说明了在只有充分就业以前,凯氏乘数才与卡氏乘数相等,在充分就业以后,卡氏乘数差别不大,凯氏乘数近于零。凯恩斯如此解释,说明他已经意识到乘数模型是有局限性的,一旦越过了某个“良性的点”,在凯恩斯看来就是充分就业的均衡点,再使用乘数模型就不合理了。
所以说凯恩斯就是为了乱印钞票乱花钱,并不完全客观,凯恩斯本人是意识到钞票印得太多了,将会适得其反。问题在于,“充分就业”是一个无法判断的“均衡点”,所以“合适的”凯恩斯主义无法避免地变成“不合适”。而事实上,乘数模型甚至不存在“合适不合适”,而是根本上就是错的,这一“看得见的手”的干预,从来没有过“可能正确”的理由。
对此哈耶克教授的评价可能是客观的,“凯恩斯如果不是早死了,如果看到他的门徒在日后乱印钞票乱花钱,估计也会反对的”,(《再评凯恩斯主义1968》)。同样,从凯恩斯《通论》中表现出来的逻辑错误,和对货币经济常识的缺乏,哈耶克称“凯恩斯缺乏经济学知识,不太懂经济学”,也是客观的;并在事实上得到了1970年以后的弗里德曼的首肯。
凯恩斯主义是一种缺乏科学根据的,在短期内具有一条刺激性,但带有明显负作用的货币手段;从中长期来说,将没有一点好处,而有极大的副作用的“经济政策”。凯恩斯主义大致上相当于是经济活动中的类固醇,或者鸦片之类的兴奋剂,少少用一点,感觉好high,长期使用,祸国殃民。凯恩斯本人在大萧条时期,只想着快快上马,也很难要求凯恩斯爵士半个世纪以后的中国荒唐信徒负责任的。
在“确认了”需要利用乘数投入资金激励后,凯恩斯开始介绍激励所用的资金成本,即利息的问题。从这些步骤来看,凯恩斯写《通论》时,的确是怀有几分诚意的,凯恩斯确实认为自已是对的,并没有意识到已经偷换了概念,也没有意识到这种“经济观念”变成具体政策后的恶果。凯恩斯的利率观念是建立在资本边际效率的概念上的,但凯恩斯主义本身的利息和利率的概念是混乱的。
凯恩斯的(资本边际效率=利率(贴现率)=(远期预期收益/当前资产价格)),这是一条定性的公式,因此不应将其看作是数学表达。(这是对凯恩斯的谅解,凯恩斯是将其看作线性数学公式的,那将马上错了)。简单说,目前资产价格高(如楼价,股价),投资心理就减弱;预期还会涨,就会增加投资。效果上看,倒有点接近笔者所称的“流动性定律”在投资者中的心理体现。
凯恩斯强调“利率”不是“资本边际效率”,却又承认“货币下的复合资本边际效率就是利率”;而即使按“资本边际效率是贴现率K”计,也等价于利率R,因为(R=K/(1-K))。从凯恩斯主义最终失败看,显然是凯恩斯把定义搞错了。
凯恩斯的《货币论》中,凯恩斯同样用毫无意义的,但在均衡经济学看来理所当然的定义方式,定义了自然利率“与就业相对应的利率水平”,——>注意,这将导致从利率水平影响就业的设想成了逻辑循环。按天无二日的要求,如果凯恩斯两个利率的定义如果不是同义反复,就是其中一个是无意义的,否则两个定义必然发生逻辑冲突。(《通论》中的独立的利率定义至少有三个)。
凯恩斯又将“充分就业”下的均衡利率,称为中立利率,(按表述上看应是指充分就业,就业弹性为零,当时凯恩斯应该没有意识到滞胀的存在),——>由于均衡点是难以预知的,是与个体储蓄、投资、消费意外密切相关的变量,所以凯恩斯的自然利率和中立利率的定义是没有逻辑含义。凯恩斯的利率观念是实际上是站在生产者角色上,对资本的需求的表达,这与李嘉图的利率定义基本吻合。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