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4日星期三

垄断欧洲命脉的荷兰商业帝国

17世纪垄断欧洲命脉的荷兰商业帝国
北大西洋渔业资源比美洲黄金白银更宝贵;
垄断了所有高价值资源和海洋运输的荷兰帝国;

只要回顾欧洲为什么要远航东方,就明白为什么荷兰找到的鳕鱼场的价值,甚至超过了西班牙从美洲得到的金银。欧洲远航东方,追寻的不是马可波罗游记中"东方的黄金",而是欧洲冬季食品的必须品香料。在香料被用于腌制深秋宰杀的牲畜,干草被贮存喂养过冬的种畜;四轮车可以将内陆物产运到沿海装运以前,莱茵河是欧洲文明的天然疆界,另一边是罗马称之为"蛮族"的荒凉土地

个欧洲依靠香料保存肉食,否则干草就无法养活那么多的牲畜。十字军的东征已经失败,奥斯曼帝国征服了埃及马木留克王朝,完全垄断了东方的香料通路,暴涨的香料价格超出了欧洲的承受能力,只有从土耳其人手中转运香料(相当于批发)的威尼斯和热那亚还可以避免过快的衰落,整个欧洲都在赤贫化!欧洲各国除非完全改变生产和生活的方式,否则是无法继续生存的。

因此远航东方的动力是香料!香料的用途是食品的保存。(笔者的理解是辛辣的东西让臭肉吃起来貌似可口)。而无论是榨干了鲸油的鲸肉,还是荷兰人在渔船上就地去腑的鳕鱼,(当时没有冷库),在保存在北海冰冷的海水中运回欧洲的鳕鱼,同样可以保鲜甚至更为鲜美,而对香料和牲畜起到了替代的作用。这样就将欧洲从食品保存的"香料危机"中解脱出来了。

不过远航到纽芬兰和哈得逊湾捕鲸抓鱼,需要有能抗风浪的小型快速的尖底渔船,更需要有擅长当海盗也擅长对付海盗的海洋传统的居民。这两个条件只有英国和荷兰具备。英国甚至更具"海盗人力资源的优势",其时的英国,与其说是欧洲列强之一,不如说是一个欧洲列强拿它没办法的大西洋上的瓦岗寨或明朝的"华民倭冠"。但荷兰国力其时更胜于英国,并且掌握着主要的销售市场和近海运输条件。

因此在英荷战争结束以前,同属新教的英荷两国是亲密的战友。英国更努力地当渔民的同时兼职当海盗,捞来产品抢来的赃品,就低价卖给荷兰销往欧洲内陆市场。英国的角色类似于日后杰斐逊时期的美国之于大英帝国的角色。一直到英国再也受不了当小弟的气,占着地利跟荷兰老大翻脸为止。与此同时,荷兰在东方航线上后来居上,渐渐侵吞直到完全排挤了葡萄牙的东方香料航线的利益

建立了从南非到中国台湾,囊括整个香料群岛的荷兰殖民帝国。由于《托尔德西里雅斯条约》里没有包含荷兰的权益,荷兰也不用受制于该条约的划分;弱小的葡萄牙不是荷兰的对手。满打满算葡萄牙从《托尔德西里雅斯条约》中得到的垄断地位,统共不超过半个世纪,真正赚的钱与荷兰相比,可以忽略不计。丢失了东方航线专利的葡萄牙,连巴西也丢给了荷兰,到第三次英荷战争后才收回来,这是后话。

因此1600年之交的荷兰确实是执欧洲牛耳的经济强国,不但是欧洲的经济中心,甚至是世界的经济中心。供应欧洲的香料的80%以上和几乎100% 的北海鳕鱼和捕鲸业被荷兰控制,同时欧洲近海航运的一半在荷兰名下。大致相当于今天有一个国家垄断了石油和天燃气连同全部核工业专利,同时拥有全世界海运吨位数的一半!17世纪的荷兰,较之日后的大英帝国,其时的威风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表面上西班牙从美洲挖来白银风风光光的"资本积累",实际上是廉价地流入了荷兰人的腰包,却让西班牙人背负了劳役印第安人的坏名声,并在美洲殖民地的大包袱下国力渐渐亏损,到1700年,西班牙已经和平地成为欧洲的二流国家。没有办法在香料和鳕鱼上与荷兰竞争的西班牙和葡萄牙,以及后来的英国,开始找其他的赚钱商品,先是糖业,再是烟草,然后是棉花,跟着是鸦片,最后是咖啡。后面这些东西在初引入欧洲时,才是一些拥有标准答案的白痴所称的"奢侈品"。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