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货币信用与税收负相关;
凯恩斯主义的负利率相当于强化了米塞斯原理;
(负利率+禁止高利贷)=强行取缔了货币/储蓄;
(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无限制税率(财产税/遗产税/储蓄税);
(凯恩斯主义+福利社会)阻止了经济运转;
货币因为可以异步交换而可以储蓄;因为可以储蓄而会减少流通,因为补充增发而导致预期信用下降,预期信用下降又会流动性堰塞湖迸发!!这个矛盾,今天在法定货币垄断的环境中,是各国中央银行永远无法解决的命题。原因就在于,货币本身是没有信用的,国家垄断的法定货币,是将国家财政的信用注入本币中;货币信用又是税收担保的。那么逆定理就必然是,增发货币意味着税收了。
各国银行发行的货币,原则上是没有质押准备金的。今天与美元挂钩的各国货币,象人民币、日元、港币等,是将美元作为准备金货币;再发行自已的本币;而这些质押的美元,就构成了美元环境中的"守财奴效应"。由于这个原因,一些张五常分子就称,"美元增发是有节制的,人民币汇率与美元挂钩,可以约束人民币增发",其错误与"金本位的本币没有通货膨胀",是同样的常识性错误。
如果考虑到,即使是在通货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同种资产价格也是自动走软,而不是亚当斯密及其门徒(如李嘉图,马克思)等设想的"(储蓄)资本自动增值",那么增发货币(相当于税收)造成的社会持币财富的稀释效应,就相当于大大强化了米塞斯原理对货币持有者的代价。换言之,任何持有货币等值资产的人,都在承受着很高的"负利率",负利率的生成是因为政府财政的现金税(铸币税)。
但是要克服负利率实现资产保值,所对应的高利贷或者市场风险经营(俗称投机),又在世界上都被视为非法的而遭到打压,甚至抢劫;或者事实上相当于是政府税收支持的凯恩斯主义的"超低利率"而竞争之(如美国),而在事实上废止了市场利率的信号。(事实上的负利率+事实上禁止高利贷),也就等于强行取缔了货币。凯恩斯《通论》的"理想货币"由此达到了,经济也接近崩溃了。
凯恩斯主义的本质,并不是共了富人和金融寡头的产,而是金融寡头对持有货币的储蓄小民成为被抢劫的对象,货币退化为迅速作废的短期交换票证的同时,禁止了市场信贷即高利贷。而在事实上,将储蓄和养老等民生权利国有化,推到财政的身上。整个社会经济就公有制化成了计划经济下的社会主义。象目前北欧模式,就是用社会保障的方式,用税收将个人储蓄国有化。
北欧模式福利社会的财政来源,是用通货膨胀的方式,一边获得无穷的税收(铸币税,凯恩斯主义),一边提供不具储蓄功能的货币。凯恩斯在《通论》中甚至明确指出,取缔储蓄功能的货币是最理想的;过期作废!——>商场定期有效的无记名优惠券,就是这样一种"货币"。比较不幸的原理是,"国有化储蓄是低效的",而储蓄又是经济投资的资本的来源。这样凯恩斯主义就阻止了经济活动的本身。
所以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的实际效果,相当于财产税/遗产税/储蓄税,而且税率是没有限制的,与国有化性质的财政低效成正比。公有制性质的财政包括国企的效率越低,则事实上的"凯恩斯主义税"就越高!极端状态下如1946-1950年的蒋政权,就是极低的政府机能,伴随着极高的通货膨胀。但是如果从GDP上计算,由于"不变价格"的基准无法确定,蒋政权最后五年,绝对是GDP高速发展的年代。
美国是国际上凯恩斯主义综合症最轻的国家,就在于美国政治的效益是最高的,因为美国政府是最懒的;美元的通货膨胀率,至少在美国国内生活物价来看大部分时间是通缩。凯恩斯主义掩盖了美国银行们的超低利息透资的特权,但联邦财政赤字暴露于光天化日。因此美国经济社会,就不能称为完全的资本主义,本质成了金融寡头控制的政治经济;而构成金融寡头的政治经济基础,恰恰是凯恩斯主义!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