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0日星期一

倚老卖老是传统中国社会的特色 越是传统的社会 越不具备美德

越是传统的社会,越是不具备美德;
倚老卖老是传统社会的特色;
以文盲作为权威的可悲社会;
老一辈国民公有制思维更浓厚"更反动"

所谓"尊老爱幼是东方帝国的传统美德"自吹自擂是震天价的山响,好象西方社会的青壮年,看见老人儿童就会拳脚交加似的。但如果对西方社会有一点了解或者切身体验,就会发现即便是以"向老人儿童孕妇让座"论,西方社会都远比东方普遍;而在东方帝国内部,商业经济相对发达的深广沪,也比内地传统文化优势的地区,更为广泛。事实似乎是越是不屑于标榜传统的社会,越是具备传统鼓吹的美德

清澄人权普世的个体价值观后,就会发现"越是传统的社会越不具备美德",以"尊老"为例,原因是出现了概念耦合的偷换。在传统社会的等级制度中,"礼敬(尊)老人"与"以老人为权威(尊)"被混淆了,视政治宣传的需要而偷换。平等的个体价值观,人人平等,何况是对行动能力更不便的老人呢?"礼(貌)敬老"当然是不成问题的。既然是人人平等,没有权威,那又何来"以老为尊"呢

道理雷同"女权如果不是极左的观念,就是多余的概念"。在人人平等的个体社会中,女性的人权是权,男性的人权是权,老人儿童的人权是人权,何来因性别属性而独立存在的"女权"?人权的表现在于私有,自愿,而不在于"平均,相等";则男女天然性别差异,只要是彼此自愿的合作或拒绝,又何来歧视之说?如果女权能够独立存在,那么"高权""矮权""胖权""瘦权"等等,也必然独立存在。

因此倚老卖老的现象,必定是传统社会的特色;只有在传统的社会中,才会因为"尊老"被误解为"以老为权威"。对于一个刚刚从极端公有制中开始转型的东方社会来说,这样一种误解就令"尊老"成为社会的误导。尽管老人家的生活经验的确有很多值得汲取的良益,但是知识的来源却只在原始社会才依赖于老人家的言传身教,以今天的知识标准而论,大部分老人家即便是国产教授,已经是文盲的水平。

老一辈的知识水平是相对劣势的,这是传统等级社会之"尊老美德",在现代个体社会进程中的尴尬。不要以为"文盲"的标准是"识不识字"。不认字的当然是文盲,但是以今天的社会标准而论,如果没有广泛阅读和科学求实的判断能力,就算是自以为学富五车的大学教授,也很可能只不过是只会背八股的文盲,——>任何一台复读机,都比这样的教授,背诵得更为字正腔圆!可能此所谓"机器吃人"?

试想如果一位老知识分子,不能从互联网和开放的世界读物中汲取新的知识,批判旧日教育的错漏,而只记得少年得志时毛选马教的四书五经,就算公费出国旅游也是细节理性主义,不是找天朝吻合的光明点,就是找五毛的权威大作(其实也是极少数),这些所谓的知识分子,就算周游全球,就算挂上帝国院士的头衔,他们和文盲的知识水平,又差多远呢?如果没有独立观点的意识,那个权威不是文盲?

人民真理报有社论称"不应再用知识分子指称教育水平",无论其本意如何,笔者认为文意可称为正确。所谓"知识分子"本来就是指"掌握标准答案的分子"。如果个体社会没有标准答案,则"知识分子"就是没有意义的历史遗留名词。另一方面,咱天朝所谓的"知识分子",大部分可称之为文盲,如果不是公害的话!没有一个社会比"文盲才是社会的权威"更可悲了!其实也从来不是社会的现实。

封建社会似乎"以老人作为权威",那是因为父权的家庭是封建社会联结君权国家与父权家庭的政治纽带,所谓三纲五常!而在现代后进国家之中,则是因为公有制传统体现在国家政治的合法性,老人家的古旧观念,成为公有制政治合法性的舆论基础。不是因为老人家们"见多识广",恰恰是因为他们孤陋寡闻,更容易接受政治威权万能的传统,更容易认同"为什么不监管社会""政府为什么不管"!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