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谨防改到印度失败的道路;
尼赫鲁轰走了英国的市场,保留了英国的charter经济特色;
尼赫鲁要求charter企业家"流着道德的血液",强制分红!
强制国企分红,不如取消国企垄断;
凯恩斯主义下强制民企分红令民企"垃圾化"
从股票与债券的区别,可以清楚地看到,几百年前的西方国家(如谴责郁金香投机的欧洲基督教社会),和今天的天朝帝国,由于对"产权,股权,利息,投机,利润……"这些私有制市场经济的实体概念一无所知!用公有制的道德经济学乱指江山乱杀人!都是搞错了股票和债券的关系。从而用债券的"付息义务"和在能够付息前的价格稳定,要求于股权持有的股票,从而将股票变得"垃圾债券化"。
凯恩斯主义则与"股票与债券"的概念混淆,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严重地放大了其负面结果。在凯恩斯主义下,有特权的企业其实是不需要债券的,否则就不应该搞凯恩斯主义。实际上有特权的企业倾向私分利润,并不热衷IPO上市。印度就是一个例子。印度独立的时侯,尼赫鲁废除了"英国殖民带来的"私有自由经济,但把英国中世纪的等级charter经济抱回来当成"印度独立的民族主权"。
尼赫鲁将垄断性的经营特权通过特许权charter方式,交给原来的豪门富商继续经营,以为将这些自由资本家控制起来了。这些资本家成了不忧产销(忧也没用,连产量都是年年审批取证的),利润保障的特权企业主。印度眼红这些资本家独吞利润,要求资本家身上流着"道德的血液",强制他们控股不得超过40%。这样上市就成了最好的办法,因为股权可以分散到公众之中。
印度政府不考虑是社会主义的charter特权制度出了问题,认为是资本家身上"道德的血液"不够!再规定必须向投资者分红!同时对个人收入高税收。当印度持有这些企业成了"国有股份"时,就相当于中国今天酝酿的"强迫央企分红"。结果是资本家们总是隐瞒收入,成本永远搞得公司微利入亏,私下把利润分了。一来是利润是有保障的,二来利润一高,政府就会削减生产份额的许可。
结果就是印度政府强制分红下,印度上市公司全部变成了垃圾,一直到1991年以后才有所改观。问题在于国企的垄断特权是不应该存在的,是完全可以用市场经济用更高的效益(即更低的成本+更大的经济规模+更可靠的质量保证)代替。国企是动员状态下的国防军事后勤部门。国企只能容纳很少的人稳定就业,就业越稳定能容纳的人就越少,否则收入就没有保障!国企根本就不能解决就业问题!。
当国企的charter垄断权存在时,对经济的损害就不是国企所谓"分红"所能弥补,否则军队可以接管经济环节,军队做生意,直接向国民分红就行了。而当国企低效导致(有charter垄断)也难以为继时,再向国企提供债券、IPO(圈钱),以为可以减轻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或者"积极的财政政策"的资金压力!那是没有理解charter国企,是不计一切代价(意味着代效)服务于特定目标的(如国防)。
当保留国企charter下,指望通过强制分红,就不得不陷入(扩大国企垄断 or 补贴国企 or 废除强制分红)。需要通过廉价资本补贴的国企,"强制分红",本身就是很可笑的;而对无权的民企"强制分红",相当于把民营企业的股票变成垃圾债券。又由于国企的垄构成了政策腾挪的buffer,政治管理层完全可以通过,首先强制分红令所有民企破产后"放弃",轻易地"市场化实现了国进民退"。
因此一些股评道德人士鼓吹的"强制分红",本身既是错误地混淆了"股票和债券"的概念,也是不明白投机才是经济的原动力,更不明白股市才是储蓄有效流向实体经济的最有效途径。无论他们是否有意识的,实际效果就是在(凯恩斯主义+特权经济)的环境下,逼死民企实现国进民退。令印度失败的原因,与今天中国酝酿的"改革"极为相似;中国实际上是要努力走上印度失败的道路。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