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6日星期一

有多少私有化,经济就有多少搞活,经济就有多少增长

charter经济与凯恩斯主义,癌症和鸦片的关系
彻底的中世纪/文革/明朝的charter经济,不需要凯恩斯主义
不放弃charter经济,局部"搞活,改革开放",凯恩斯主义就不可避免
charter经济组织雁过拔毛,大量截留凯恩斯主义货币流,家庭储蓄被charter抢劫

凯恩斯主义不是万恶之源,charter型的特权经济,才是万恶之源!两者的关系,恰好就象是鸦片/吗啡与癌症的关系。过量的鸦片(凯恩斯主义)当然是致命的,但鸦片的本来目的是治病的,准确地说是减少癌症的痛苦。对于已经没有挽救希望的临终关怀来说,凯恩斯主义鸦片,可以提高特权贵族(或整个民族)上天堂前的"生存质量",医学专科称"癌痛治疗"。

对于癌症还不致于临终关怀的病人,(癌症治愈率其实挺高的),鸦片/吗啡麻醉期内,是施治和手术的好时机。但如果因为鸦片的作用而以为"癌症可控",那么就将面临病情一点点恶化,鸦片药效一点点下降,鸦片药剂一点点提高,最后病人"临终关怀"了,都搞不清到底是癌症弄死了病人,还是鸦片弄死了病人。这也象今天的癌症病人,都是在几乎死定的晚期治疗,也搞不清是治死了,还是病死了

特权charter型经济也是为了对付某种致命威胁而成的,如同癌症多是为了抵御某种疾病致命而形成的,如直肠癌患者一般有多年的肠溃疡史;胃癌患者的胃病史很少低于二十年;肝癌一般是肝硬化晚期的症状,肺腺癌患者差不多都是几十年的烟鬼!那么特权charter经济能够成为一个社会的癌症,一般也是有针对性的危机理由;诸如"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粮食危机大饥荒,居安还要思危",之类。

但客观上,只要存在charter经济,就对市场经济(实体)产生排他性,抑制了新兴经济体的出现,也降低了整个社会对自然环境和国际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包括对本身政治体"特权最大化"造成的社会负担的内环境的适应力。从而高概率地让charter社会陷入危机状态,又危机又进一步强化了charter特权经济作为应急措施;恶性循环直到"临终关怀",学名"爱国主义"。从稍长的时间段看,概率100%!

实体经济完全是charter型时,是不存在凯恩斯主义,因为此时整个经济体完全是通过对charter特权领域内的剥削,完成对国王(政府)的任务的,象毛帝时期的人民公社收公粮,根本不需要人民币的凯恩斯主义。价格是硬性定死的(也是短缺的,配给的,体制内优先的),汇率是定死的(但不能对私兑换的)。毛帝人民银行,跟毛帝中央的财务办公室,没有什么两样。

因此"搞活经济"即改革开放,必须在限制charter覆盖,至少允许小民百姓可以在一些领域,自由开展私有业务,经济才能搞活。邓的"包产到户",就是一种私有化。有多少私有化,经济就有多少搞活,经济就有多少增长。朱总理开始引进的凯恩斯主义,是在已经在一部分领域,不再实行charter的情况下,才开始有了一点用。典型如饮食行业(目前也是charter呼声最强烈的领域),加工出口行业等。

charter位于(储蓄资金<>股市投资<>实体经济投资)模型中的实体部分,charter也是实体经济的一部分,尽管是效益很低,过大于功的癌瘤部分。引进charter部分后,模型就变成了(储蓄资金<>股市投资<>(charter经济组织 or民营经济))。 charter组织以其资源优先的特权,象拦河坝一样挡住金融资源流向实体经济的通道,(否则不叫charter特权),在股市中称"圈钱"。

因此凯恩斯主义就算出发点是好的,要造福实体经济,也是被charter经济雁过拔毛,被国企圈钱,"地方融资平台","高房价的土地财政","打新","政策贷款"……等等,截去了一大部分!结果就是真正到达实体经济的钱没有多少,稍多一点就被charter组织剪羊毛"国进民退",相应地银行存款中,居民储蓄变成了"一小撮",国企机关的存款占了大多数;后者当然也不可能再流向民营经济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