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6日星期二

大量民生补贴,补贴后导致大量隐性的税负

公共服务价格应不能搞"差别价格";
对"穷弱"补贴应明补,不能暗补,以免造成隐性税收;
中国税负痛苦指数为什么总是与官方幸福指数脱节?
大量民生垄断后补贴,补贴后垄断,导致大量隐性的低效税负

在公共服务的涨价潮中,素质比较高的愚民表现,就是承认公共服务价格是不得不升的,却说穷人不比商业用户有钱,给不起价格,要向弱者倾斜,要有差别订价。诸如级差电价,水价,老人公交车免费之类。很民粹!也很愚昧!首先是"商业用户更有钱",就已经埋入了仇富的前提,所谓"资本家是强势群体""穷人是弱势群体"。但是商业用户中就包括了小生意吃三餐的小商个体小老百姓。

怪就怪在这里,不肯做事光吃保障的是弱势群体,奋发图强要养活自已的所谓"强者",就要向弱者倾斜了。其次是拥有公共服务业Charter的国企,仍然是不能不能屙金尿银,你要他们减免穷人的价,不收老人的钱,如果政府不是补贴,就转移到"强者"身上。政府也是不能屙金尿银的。无论政府如何补贴,都肯定是又一笔或明或暗的税收,着落到本地纳税人身上买单。

如果通过价格转移到"强者",也就是肯动手养活自已的everyone身上,就等于对实业经营者的又一笔税收,但却不再算入政府的"税负痛苦指数",因为这是经由国企"向弱者倾斜"的。至于国企垄断公共事业,质次价格,根本就不容纳税人"强者"置喙,官方税负痛苦指数,是各家自扫门前雪,不是人家的部门主管范围。如此这般垄断了国计民生,民营实体经济就在隐蔽的税收中一点点增加。

如果还有更重要的国企之类的国计民生也受不了涨价负担,政府就另外印一笔钞票补贴之,或让银行提供政策性贷款。赶到补贴或者欠贷多得受不了的,就由垄断了金融的国计民生向央行借钱。央行最后发现坏帐还不了,就印一笔钞票冲销了国计民生。结果是通货膨胀物价普涨,再次面临加价的第二轮循环。整个隐性的税负,完全没有表现在痛苦指数了

有良心的高素质愚民,用道德口号代替了经济学的客观规律,也就导致了社会成本的隐性化。这才是以民生为名,却令民生的税负痛苦指数苦不堪言,与官方的幸福税负指数颇为脱节的根本原因。先不谈税负是重的还是轻的,也不谈公共事业收费是高的还是低的,在公共服务的价格上必须一视同仁!价格面前人人平等!这才是暴露社会隐性成本的合理制度。

市场经济就禁止"补贴弱者"吗?当然不是!但不能暗中补贴"弱者"。你如果认为穷人付不起水价的,就让市政府直接补贴穷人每月多少水费,起码是一笔明帐。你说老人乘车是免费的,政府就给每个60岁以上的长者,每个月多少钱明补,这也是一笔明帐。补贴至少要明明白白,让纳税人一清二楚,再谈是多了,还是少了;再谈是该补不该补,这才是经济常识。

暗补的唯一效果,就是掩盖了高税收,社会却普遍低效率的事实。其实以今天的物价水平计,以上海计,穷人真的付不起水价吗?穷人付不起电价吗?还是一味要滥用水电,却不希望多花钱?有多少自称穷人的,做到了节水节电?笔者不缺这钱,却做到了。全家一个月用水不到十立方。因为我们用洗衣剩水拖地板,用洗衣的剩水冲马桶。

又如老人就真的需要政府免费坐车吗,省一个月十元八元的公交费吗?如果老人家知道,这十元八元的免费,需要百十元地从他们子女本应有的收入中,暗暗被税收和国企扣除了,还意味着他们养老的救命钱,每年自动贬值10%。他们还要这十元八元的免费吗?目前即使是社保的退休金收入,已经超出了同工种的青壮年收入,还导致了更广泛的青壮年失业。试问,老人家真的需要公交免费,给不起这钱吗?

现在很多地方的政府,都信誓旦旦"投资民生",恕我直言,所谓"减免穷人水电""老人公交免费",就是已经办成的民生,也就是很多人反对户籍制度的同时,咆哮着索求的所谓"高福利"。各位扪心自问,你得到切实好处了吗?还是付出了更大的代价??类似这样加倍隐性的白痴(还是精明?)政策,还不是咱国年龄不算幼稚的高级愚民,跑到国外转一圈考察回来的"民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