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日星期五

凯恩斯经济学是糟糕的玄学

凯恩斯主义是糟糕的经济玄学;
向民众派发“货币”是糟糕的凯恩斯主义;
以减少失业为号召的凯恩斯主义制造失业

 

凯恩斯的出发点不是不好,大萧条中触景生情有此想法,也是人之常情。笔者读研接触经济学时,也觉得“通胀强迫消费”是“妙计”。但货币投入的实际效果,却与凯恩斯的设想完全相左,反而与米塞斯在《货币信用》(1920年)中的预期一模一样。原因就在于宏观总量控制的“衡量投入”,实际运作中的效率却是处于完全不一样的均衡条件下,如果“均衡”真有一回事的话;而影响条件变化无法预测!
货币并不是财富,广义的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是中性的。当增发的货币是通过银行向实体经济的生产体投放时,取得货币的途径就是生产体与银行的距离。因此向企业倾斜的凯恩斯主义,实际效果相当于大企业和后进产业的补贴税,而导致新生产业的抑制、萎缩,导致产业停滞和结构性失业的产生。其效果与中世纪的王家政策向旧行会倾斜而缔造的行政垄断同盟类似。

当新增货币以超信用的方式向“高信用”的人群发放消费信用时,一方面这种消费信用实际上超出了这些人群有生之年可能获得的收入,而没有权成真正的信用支撑;另一方面少数人能够提供的基础消费购买力是有限的;因此,这些获得高信用的少数人,逼于还本付息的压力,就不可能真正用于产品消费,也不会用于投资(这是消费信用),而会用于炒卖任何可给转手的东西,而产生大量的炒作泡沫。

美国的信用卡消费和中国、香港、日本和台湾等地的“炒房经济”,就是这样一种“向高信用的个人发放消费贷款”导致的结果。其效果就是导致实体经济的萎缩,照样是没有产生真正的就业;反而是所有能够炒的东西,由于流动性过剩而轮流被疯炒。实际上只不过是由于货币贬值(因为凯恩斯主义),持有货币的人宁愿转持其他物件如收藏品。这种行为本身就否定了凯恩斯主义的“流动性偏好”。

而另一些民粹主义的福利分子们,为凯恩斯主义想出的第三条路子:直接把钱按个人帐户发给消费者。这种效果类似于苏联私有化时期发的私有化券。消费者得到钱却不一定会消费,消费多少完全取决于不同个体的主观心证,无法预测。如果对未来预期不好,这些个体就会倾向于把钱存起来,而不是消费。结果就是,最民粹的“向人民发钱”,社会效益可能是最差的。

原因在于危机时发消费的钱,实际效果无非是比例化地加大了储蓄的比例,——>凯恩斯主义的目的,不就是要取缔储蓄吗?于是可笑的结论又出现在凯恩斯自已的《通论》里了。凯恩斯建议所有的钱打一个限期消费的印记,过期作废!——>这还叫货币吗?和中国和苏联时代的粮票等配给票证倒相似。其结果就是象苏联的私有化券一样,持有者廉价卖出,换成能长期持有的品种,导致强烈的贫富分化

凯恩斯主义是项糟糕透顶的经济玄学,(以后都称伪科学的经济学以更准确的称谓:“经济玄学”)。而最糟糕的应用方式,恰恰是最民粹化的“向消费者发放钞票”,其效果相当于杀储蓄之富的“均贫富”。就算不是在危机时节,也将等同于过高福利的福利社会,等同于惩罚劳动者;因为劳动收入比起“国家发的保底钞票”好不了多少,抬高了就业收入最低劳动力成本,而造成了人为的失业。

结果就是,除了在大萧条初期,出于恢复过剩产能的再生产,(过剩产能的生产本身就是制造通货膨胀),在此过程中可能产生一点量的,在短期内有效的就业增长以外,凯恩斯主义的实际效果就是制造失业,并制造长期的衰退,伴随着恶性的通货膨胀和严重的贫富差距的形成。凯恩斯爵士“长期来说,我们都是会死的”,真是成了通往地狱之门的最佳辩护词了。

问题的关键,仍在于“货币不是财富”。增发货币的作用,只不过是导致财富脱离私有制的转移;而货币泛滥的同时,货币本身就会被储蓄的需求所替代,而导致象艺术品等的泡沫。那么艺术品到底是投资,还是消费?显然艺术品不是“生产=消费”流通管道的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投资=储蓄 ”的假设是不成立的,是利益角色错乱的逻辑结果。(当笔者发现张五常也用“投资=储蓄”时…)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