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国民分享发展的好处的唯一方法,就是切实减税;
国民普遍对福利的期望很高,对高福利负面效果缺乏认识;
完善必要的社会保障是战术性的,切实减税的市场经济去特权化,是战略性的;
国企不是国民的储蓄,是对国民的奴役;
简单回顾西方现代社会保障的形成过程,可以避免将社会保障"主义化"。社会是需要保障的,因为那是社会作为人与人合作的组织的存在意义,但就算社会组织的目的是保障,社会存在的方式不是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有成本的,保障水平是有条件的;因此保障是必须有效益针对性的。在笔者"只有国民福利才能救中国"一文中,表达得并不全面,类似的还有"消费券是个好主意"。
笔者反思自省,尽管此两文中都强调,无论是福利还是消费券,都必须是在不增加税收,不特惠国企的前提下,才有意义,实际的目的就是用税后责任(国民福利)取代公有制特权部门的自肥。但是实施其实有难度,消费券极可能变成针对定点国企才能使用,就变成了行政垄断。因此消费券和福利等等,还是少折腾为好。改称为"只有切实减税才能救中国",更简单更不易被误解。
如果承认中国的税负是很重的,那么让国民得到经济发展的好处,不应该是"提高福利水平",——>只需完成必要的生存保障就行了,更重要的也是更简单的是减税!虽然温政府已经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在医保和社保以及新农合上,让渡了几千亿元的福利,但既已达到了现政府财政对福利投入能力的极限,实际上又是杯水车薪。这一点就足以说明,"税收完善(提高)福利"是走不通的。
"只有国民福利才能救中国"的观念,可能的确是有点误导;但温政府所计划的社会福利保障建设,是否就完全有害呢?首先需要指出,以医改论的几千亿元,实际上是分多年投入的,到目前为止兑现的几乎可以忽略,因此就算有负面的作用,目前也非常有限;相反,这几千亿元的福利声明,为温政府赢得了不少民意支持;就政治利益而言,不能说亏损。
问题在于,传统文化(包括东方马克思主义和西方基督教,如北欧模式等)对民众福利的期望是非常高的,而且必定超出政府财政所能承受的范围,同时对于经济能力的危害而不具可持续性,又被普遍地忽略了。因此如果期望单向投入国民福利,象一千万套保障房之类,如果真的当成一件事业去做,肯定是得不偿失,甚至是祸国殃民更害已。
因此除了基本生存保障以外,社会保障体系适宜"雷声大雨点少,地方责任为主,中央监督减税";换言之,福利体系是战术性的、防守性的;针对基本生存保障和社会民众的情绪的,(保障房似乎是绝不适合)。切实减税,市场经济去特权化,腾出市场自由空间,减少市场交易成本;才是经济转型的战略性的措施。切实减税的战略,就必定无法避免面对林林总总的央企和金融国企对国民经济的垄断。
对于国企的社会职能价值的正确评估,是对国企产权改革行动的前提。假如是从马克思主义信仰出发,将国企的地位无限拨高,视私有经济是公有制的补充,"只不过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暂时不共小民的产,暂时不要小资们的小命",那就什么也不用改了。但如果"交换创造价值"的经济科学,万一是对的,那么社会主义体系就完全是错误的!坚持走在错误的路上,毛上帝的大跃进就是样板。
国资委称"国企是全民的储蓄"倒也没有错。只不过储蓄本身是要成本的,储蓄的成本过大,社会就会倒退,国家甚至可能灭亡;而从法老王建天下粮仓那刻起,历代奴隶制国家,就是立足于"为社会代表国民搞储蓄"出发的。正因为国企只不过是代替国民所作的储蓄,所以国企就成了重返奴役之路的证明!如果信仰"重返奴役之路",马恩毛左就不要抱怨被洋枪洋炮打得满地找牙的可悲经历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