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5日星期六

大国不能模仿小国,小国不能模仿大国

小型国家的独立货币政策,意义不大;
小型国家需要大量的应急储备;
大型国家的国内市场相当于"应急储备";
大国不能模仿小国,小国不能模仿大国

由于建立在"等价(锚)",基础上的平价购买力的精确程度,反比于对外贸的依赖程度。因此当外贸所占本土经济比例的不同,货币锚的意义就会出现不同。平价购买力只适合对大型的,低外贸依赖程度的闭环经济体,按不变价格计算的经济总量,(即假定无论如何出口导向,内外价格要素都不会改变,显然是不可能的条件)。对于小型经济体来说,这一条件在一定时期内存在的,但是该口径没有意义。

当外贸的比例较小时,外贸的供需相对于国内经济规模来说都比较小,出现的价格波动有更大的缓冲空间,因此价格会比较稳定,便于作为"锚"测算彼此的平价购买力水平。当外贸需求水平高时,有更多的资源满足扩大的需求,而当外贸水平下降时,也可以有更大的内需空间,供外贸单位暂时转营。这个缓冲条件对小国家就不适用,也将意味着,小型国家的独立的货币政策,其意义是不大的。

较小的国家,一般也较缺乏完整的自然凛赋,而总是必须对外贸易补充必要的生活要素。因此小型国家的外贸比例是比较高的,一旦外贸中断搞自力更生,整个社会经济水平,将向最短的一条边靠拢拔,越是小国处境越是危殆。这也是朝鲜经济困境的重要的原因。这意味着小国更需要放弃其本币的主权,更接近于按外贸交易的货币尺度计价,甚至完全使用外币流通。如香港的金管局制(货币局制)。

外贸依赖比例比较大的国家(一般是小国),其本身能力支持外贸收支平衡的能力相对比较弱,缓冲比较小。因此外贸供需市场的变化,就会超出其本土的适应能力,而导致外贸价格(即汇率)的更强烈的变动。因此这类小国由于本土经济缺乏安全纵深,必须牺牲额外的成本,或者建立国际贸易联盟(如汉莎同盟),并建立内部贸易储备。所以越是小国,货币的"锚"越倾向于是外汇,或称硬通货。

如果外界市场不稳定,为免有钱买不到救命货物,还需要建立能源储备,粮食储备,淡水储备(西亚)之类。相反大国有拥有更大安全纵深的同时,却不可能象小国一样从世界进口所有的生活必须品。反而是本身的国民经济体的闭环系统,就相当于人家的储备。这本来是一件大好事,反之如果作为一个大型国家,却跟小国家攀比"人均储备",是很可笑的误区;如果人均外汇还超过小国,更是可悲

因此大型国家必须保留本身供应主要生活资源的经济体,而不可能象小国一样采纳出口导向。小国可能会依赖于外贸,大国的外贸就只能是自身经济的补充。所谓本币经济圈的稳定,实际上就是大型经济体内部自持循环的意思。既然大国不可能依靠大比例进口过生活,当然不可能用国际外汇储备代替本币的运转,本币如人民币,当然不能象小国小地区那样,用固定的汇率,锚定在某种外汇或硬通货上。

因此越是大型国家,所谓外贸的稳定性和外汇热钱的流出流入,无论是多大,都不会真正影响这个国家的正常生活,除非这个国家的经济生活,早就被行政干预如出口导向打乱。当大国内部因为行政干预如出口导向时,或国内出现如战争等不稳定因素,导致买卖资源向外贸挤兑,而令出口价格出现严重下滑,同时国内价格持续上涨的波动。反之亦然。因此大国不能模仿小国,小国也不能模仿大国。

中国出口导向政策显见的错误,就是极大型的国家,学了小型国家(其实是自已身上的肿瘤——>香港)犯的错误。张五常和他的粉丝所称的"人民币汇率必须稳定",在语义上可能是混淆了两个不同的意思,第一个是"不能政策操纵人民币汇率,导致不正常的波动,从而由此获利";第二是"不允许市场作用,导致对人民币汇率的调整"。笔者衷心希望他们根本没有搞明白这个简单的问题。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