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危机有不同的等级;现金流的危机;
成长型企业现金短期对经济增长的限制;
经济滞胀在金融垄断中形成;创新的源泉;
"向成长型企业倾斜"要不得!政府应该什么也不管;
同样称为"债务危机",实际上有不同的等级。象美国国会两党争议的"债务上限的危机",其实是不入流的危机,只不过是美国人争论自已,应该如何自律。更严重一点,是"即期支付的危机",在企业经营上,就是现金流的危机。大萧条时,美国犹太人唯一一家犹太人执掌的大银行"美国银行" ,就是因为被其他银行暗算,在挤兑的现金流危机中被清盘,成为大萧条的最高潮。这家银行其实是赚钱的。
衰退期的国家和企业,会出现现金流危机。但现金流有危机的企业(国家),不一定是没有成长性的。在企业而言,有成长性的企业,一般是容易出现现金流危机的,反而是成熟的缺乏成长性的企业(或产品)在衰退前,是不缺现金的,用郭树清推荐蓝筹股的话来说,就是"市盈率是低的"。孕育期(高风险),成长期(高市盈率),成熟期(低市盈率,高现金),衰退期。
企业的四个成熟周期,与产品的四个成熟周期一致,与一般经济周期类同。企业/产品成熟周期的四个阶段,是郭树清主席和他的五毛权威都应该了解的经济学或及分支市场学中都是常识。尽管薛兆丰等人口口声声指责吴英"金字塔融资",其实吴英那家投资公司也是赚钱,是死在因为次贷危机引发的现金流危机。对于实业型成长企业来说,如果金融不是垄断的,高利贷可成缓冲,就不会有现金流危机。
对于大量中小创业型民企来说,金融垄断结合近管制造成的经济危机,足以让大批实业的企业,在创业的成长期就倒闭,也意味着未来岁月的规模失业和通货膨胀(有效供给不足)。凯恩斯主义"抚平经济周期"的要害,就是牺牲成长企业,补贴衰败行业。对于房地产开发商和国企这些低效的,却有金融垄断关照的特权企业来说,反而是跑马圈地的好季节!他们称之为"N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保增长!
金融自由经营,民企上市,所谓的高市盈率,对应着高利贷合法化的重大意义,就是可以让这些现金流短缺,但利润不缺,成长性不缺的企业,可以成为示来扩大税基,实现产业转型的发动机,同时为下岗工人找到新的就业岗位,消化失业的劳动力,提高国民就业收入水平……;但是在公害知识分子炒作"散户投机高市盈率""打击民间信贷"的公害运动中,全完了!全都完了!公害是卖国贼,没错的!
成长型企业由于业务处于扩张中,市场却不可能是稳定的。因此间断性地遭遇现金短缺的危机,是"成长中的烦恼"。这种成长型企业的烦恼,如果政策加以打压,"打压散户投资民企小盘股的投机""限制民间信贷""打击高利贷""严惩(亏损了的合伙投资就是)诈骗"等等,就会象掐住新生产业的咽喉一样,让成长型企业不得不在极少量的资本盈余中扩充业务;一般而言同时也将是高税收环境中。
这样的社会,就算被国家花纳税人的钱,买来全世界的承认,也不会是真正促进就业、促进增长、促进综合国大踏步发展的市场经济。也可想而知,这样一种掐死自已的新生力量的自杀性政策,还能有任何意义上的创新?今天浙江的商人,几乎都是家族乡亲之间融资后,交给大大小小的吴英投机炒作诸多"实体物件"——>不是实体经济!如温州炒房团炒房地产!广东商人自有资金一般达90%以上!
如此经济尽管不排除大浪淘沙有几个偶然的小暴富,但普遍性的"大富企业家",概率上就已经是证据!肯定都是得到了政策照顾的,有寡头特权的政商。更重要的是,成长型企业也是不可以政策倾斜的,原因也是因为"成长型"是蛇龙混杂。金融资源总是短缺的,有"倾斜"就肯定是让资源落到有寡头特权的政商的手上,就成了变相的国企!所以政府最应该做的事,就是什么也不管,对谁都不倾斜!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