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自由化的优胜劣汰和资源优化;
金融自由化下,现金支付危机等同于"衰退破产危机";
现金流危机是表面性的,或者是不要紧的;
国家完全不必保留外汇储备;完全不必管外汇市场;
"现金支付的危机",只要金融市场是自由化的,(包括高利贷是自由的),就不会出现在成长型企业的身上。这样就把"现金当期支付的危机",与衰退企业(即垃圾股)长期支付的危机等价了。成长期过度扩张的企业,在决策失误和市场动荡时,只需要付出股权或惩罚性股息(高利贷)的代价,就可以继续他们的事业,而不致于"一次雄心成千古恨"。对于衰退的夕阳产业,就没有这样的机会。
通过金融准入和经营自由化,保留了社会经济最有成长性的火种,而淘汰了已经老败的产业和企业,自然而然地以最小的代价,实现了产业的升级、转型!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和收入!这就是所谓的"创新"!只有在金融自由化,只要在所谓的"国家金融秩序",被彻底践踏的前提下,才可获得如此高效的优胜劣汰,大大减小了社会财富的损失,大大提高了综合国力!此即所谓"市场经济的资源优化"。
由此可见,所谓"当期现金支付的危机",是债务危机中比较轻的一种,或者是重病患国(如苏联)的症状表现;——>症状不是病,病会有症状——>请明白这个最基本的道理!进化论中的生物/医学规律,与社会进化论(经济学)中的实体经济现象,逻辑完全可以类比。换言之,对于重疾患者来说,仅仅处理症状(比如说苏联的石油收入,或者中国的高额外汇储备),并非治病,而是吗啡!
明白"当期现金支付的危机",即今天生意场上说的"流动资金不足",或者我们上街买菜时"现金不够",才能明白为什么中国的外汇是无须过度储备的,至少90%,完全就是浪费!同样也就明白,无论是从东南亚国家支付外汇挤兑的"金融危机"得到IMF求助,从法国和清朝赔款得到国际金融的贷款,苏联高额负债一段时期后才崩溃,以及今天的希腊债务危机,都说明负债并不可怕,赤字更不可怕。
中国朝野主流专家的对贸易和债务错误认识,是守财奴的公害观点。有一位金管局的领导曾经说:"外汇是用来准备危机的",这种错误的观点普遍见于官方权威,足见他们的大脑,仍然渗着19世纪大清帝国的沙子!外汇储备如果不是用来打败仗赔款的,如果不是"资本项目的输出",白白送给了别人,然后远隔万里跳脚乱骂的"抗议",然后没辄的话;任何外汇的用途,就只能是在国际贸易中"花"的。
只要一个国家的有相应的出口收入,根本不必有什么外汇储备;至少不必有国家插入的外汇储备;民间的储备就足以应付一切开支。普法战败后,法国支付的赔款是50亿法朗;法国已经是一分钱储备也没有了。但是一发行赔款债券,国家向国民借金银还债,就筹集了上百亿法朗!有着如此大量的民间储备,如果仅仅是正常贸易的"花",正常支付的所谓危机,有什么可能是不够的?除非国家操纵了汇率!
只要一个国家国际贸易是处于市场经济的稳定状态,就一定有相应的稳定的"成熟的出口企业makeing外汇money"。不要说国家没有一分钱储备无所谓,就算是民间也没有储备了,也是无所谓的;因为短缺的头寸,完全可以借的。无非是付出点利息的代价,——>这是过分激进的外汇消费的代价。但无论如何,也比张五常和他的粉丝们,诱惑中国采取的出口导向低估汇率的损失,要小几个数量级!
所以一个国家为了积累外汇(或硬通货)而出口,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付出。张五常和他的粉丝竟然能诱导中国,陷入数十万亿损失的惨烈陷阱,值得所有国民反思!警惕!一个自由贸易的社会,国家完全没有必要掌握外汇储备,更没有必要操纵汇率。一个自由贸易的国家,朝野完全没有外汇储备,也是无所谓的,只要这个国家不是管制型的经济,甚至是负债也是无所谓的。不必大惊小怪,国家根本不必管!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