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多地少,土地不够分,怎么私有化?
土地私有制不考虑"土地分配的平均";
土地私有制土地资源最优化的配置;
"土地平均分配"是公有制的土地形式;
市场经济的社会必定是土地私有制的社会,如果没有对农产品市场的政府干预,不会存在粮食危机。但是对饥饿人口的赈济不是对市场的干预,因为饥饿者本身没有能力完成交易,"市场交换"的关系并没有成立;赈济所需的社会成本很小(阿玛蒂亚.森),甚至与一般价格干预所需的行政成本相比,都小得不成比例。所以一些人道主义担心"不干预"的饥荒,在理论和现实中都不存在。
土地私有制,常常给许多人"分土地"的错觉,相应地就有人人有份,如何平均的问题。对于位置、质量不可能相同的土地来说,如此分土地的土改,等于土地必须是公有制的。而且西德与希腊地少人多,真的面临着粮食危机的当口,还反映出一个现实的问题:当土地不够分时,如何实现土地私有制。希腊的办法是直观的,也就是天朝东方的办法以:国家统管起来!西德的办法是"国家再也不管啦"!
西德如果要搞麦克阿瑟在日本那样的土改,就需要在本来就已经是小块土地自耕农的基础上,在20万平方公里之中,往六千多万公民分田地。希腊1864年第一次土改,只有四万人拿到土地,分光了!1924年等着分土地的农民有四百万!美国早期也是靠分地建国,土地不够,就找得罪了美国人的印第安人自留地抢,更把没有得罪美国人的英国和墨西哥的土地,也抢来了几百万平方公里。
但即便如此大抢出手,到1850年,美国人也已经没有土地可分了。积压在美国工业城市的欧洲农民工,没饭吃更撑着,是美国内战爆发的其中原因之一。麦克阿瑟在日本的土改,也只是确认了日本战时农业税征收的渠道,废除了过去的佃农义务而已。按平均主义分土地的方式私有化是走不通的。幸好,土地私有制,从来就不是人人平均,否则就需要禁止兼并(如希腊,东方皇朝),需要审批土地新用途。
土地私有制是市场经济的观念。如果市场经济的先验理论是客观的,那么经济自由流转的土地资源就是最优化的,而不论其本来的归属程度,到底是平均的还是不平均的。如果东方帝国真的要搞"土改",一定要明白自已到底是要搞"土地私有制"还是"平均分配土地到各人名下的私有化"。土地私有制是确定土地的产权归属现状,而不是为了收高额的土地税(英国,印度)。税收统一到流转税之中。
因此西德可能是无心的"不管""不能管",恰恰在土地远较中国狭窄的,而且更不宜农的20万平方公里中,实现了土地的最优化配置。既不用计划生育,到头来一个子儿的饥荒赈灾都不用花!粮食达成了自给水平的百分百。如果西德相当于辽宁气侯条件在20万平方公里内,可以支持接近9000万居民(包括没有德国户籍的外籍侨民)的农业供应,那么中国的自然条件,至少可以支持40亿人口!
希腊走了印度和中国的路。以承认农业税为条件,认同相应特许地块范围内的私有产权,除此以外的山林河泽,统统归于国有。这也是英国中世纪式的土地制度,当时的诺曼王室占有英国60%的山林和土地。当然也是香港的土地制度,这样政府就可以象掰银片似的,一片片颁下来拍卖,补充政府财政赤字,——>他们认为这才是最优化!当然是站在政府大财政的角度了。所谓"最优化"有过确定的定义吗?
即使不考虑希腊和印度"文化落后",仅以英国本土的几次大饥荒而论,土地公有制的社会效益与西德的土地2果,也是恰成鲜明对比。英国并不是首先实现现代资本主义的国家,英国甚至从来没有真正实现接近美国的资本主义,英国的资本主义也不是因为英国土地制度的成功。英国的资本主义是由于英国海外贸易转由国内生产的拉动。英国的土地制度强化的是英国的王权专制,这与东方帝国并无不同。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