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3日星期一

东德是中国所有现行政策的活样板

德国怎么可能没有粮食危机?人口危机?
战后德国从最贵到最便宜的粮价和粮食安全;
西德没有计划经济,怎么得了啊?
东德是中国所有现行政策的活样板

战后的德国,的确处于粮食价格极高的水平,以致于德国妇女偷窃被划作法国人赔偿的鲁尔的煤换粮食。此种粮食价格,显然已经达到了共产主义前夕消灭货币的程度,需要用生命和贞操才能换取。不知是否受此影响,以致于笔者当年的地理教科书,还说"西德粮食不能自给",甚至有学者想当然德国的食品价格最贵!

最迟自1970年起,德国的食品价格就是欧洲最便宜的,一直到今天基本如是。最迟到1950年,德国粮食已经实现了自给。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西德是市场经济,因此粮食自给的标准与毛东方的"自给自足"不是一个概念。如果一国的农产品消费小于农产品的供应总额,就被称为自给自足,而无论这些农产品是喂了畜牲,还是出口了;还是再换回了别的食品。至少它说明就算有战争发生,饿不死自已。

由于德国人的食品中,肉类占了60%以上,德国人实际间接消耗的谷物,人均是东方中国和印度的3-4倍!因此德国人的自给是要粗麦当量计算,德国人大部分的饲料粮要进口。这与"粮食安全"已经无关了,是德国人食品结构能否升级换代的问题。和平的时侯主要吃肉(西德),对抗的时侯主要吃面包(东德),打仗的时侯吃老鼠拌草根(蔓菁,饲料草,两次大战),是德国人不同时期的饮食结构。

由于年轻人永久性流失而实现了计划生育"红利"的东德,就是另一番情景。战争刚结束时苏占区的条件甚至比西部更好,占有更大的农业区(60%),更少的人口(30%),工业基础和设施损失也更少(15%对西部21%)。不过经过苏联战略修正后,两德的起步条件接近了:苏联间接吞并了东部一半的领土,东德只剩下10万平方公里;大部分工业设施被拆到西伯利亚珍贵地收藏一会后,当成废品丢弃

早在柏林墙阻断偷渡西德的出路以前,一半以上的东德青少年已经逃到了西部,提前为东德实现了"只生一个"的计划生育目标。东德终于在贫困中实现了东方帝国"减少人口"的伟大目标,一度变成一个不足一千万人口的小国(乌布里希时期),而人口爆炸的西德,就成为一个拥有六千万人口的富国,还一天到晚为人口负增长伤脑筋!可见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特崇拜科学!而且有着无比坚强的神经

按照陈志武教授介绍的耶鲁真传的萨缪尔森经济理论,计划生育导致劳动力不足,劳动力不足就会促使机械的使用,机器的使用促进技术的发展,技术的发展带来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力的提高让计划生育后的人口无比富裕,——>连美国的凯恩斯诺贝尔奖大师也以此证明,共产主义的实现是如此轻巧。东德和苏联这些年轻人极大消失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当然实现农业全面机械化,几十年里全体免费减肥呢

东德本来就是以容克大农庄为主,只有少数的自耕农,战后的东德很容易就把这些撂在苏联和毛帝国都要杀头的"富农"共产了,当成贫农整合进集体农庄。与之相比,西德就在一直保持着小块土地所有制,既没有生产计划,又没有耕地红线,也没有商品房许可证,更没有城管办拆迁!以致于不顾大局的西德小农民,不但边打工边种田,还把许多农田转成住宅卖!搞西德城乡建设,搞得一点秩序也没有。

杂乱无章的德国农村,如同一串串葡萄般恶性增生的城镇化,当然就没有了城市化拉动的GDP,更没有土地财政的立足之地,没有了宏伟柏林的面子工程,也没有东德上万台收割机联合收割的宏伟壮观!西德人实在没有半点现代化含量的农业和土地利用,除了实现了粮食自给,丰衣足食的低通胀,低房价低租金低房产税,西德土地私有,减少了几百万城管和官僚的就业机会。简直乏善可陈,全无科学根据

ps1:两德人口变动的数字,在资料间并不统一。上述采自《战后德国经济》与 1988年中国版的《世界各国地理人口》有明显出入,按照后者记录,西德人口是6100万,显然没有包括侨民;东德人口1600万。按此比例则是80%左右,而是88%。柏林人口按前者是300万,按后者是200万。还有第三组数字是8000万与1300万(英国资料)。似乎是统计口径上有出入。但总体多寡和变化趋势没有根本不同。
ps2:八十年代后,西德人口出现负增长;近八年放宽了申根条约国的移民控制但按笔者最近了解与德族居民,仍有明显差距
ps3:德意志民族在二战前,对于人口爆炸和粮食危机的"居安思危",较之中国有过这而无不及,是二战的重要成因,参考希特勒的"生存空间"。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