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6日星期五

房子和收藏品不是信托,因此不是资产

股分公司的价值在于信托价值,不在于分红;
房子和收藏品不是信托,因此不是"资产";
用银行存款利息衡量股市分红的错误在那里?
强制股份公司分红,相当于强制清盘

不理解信托的核心是"可用脚投票的逐利",也就不可能理解"信托的价值"并不仅仅是分红回报。信托产品的设计选择上并不禁止分红,但更不是"只有分红才是信托",两者并无必然关联。就象一个人可以选择当工程师,但绝无理由"必须当工程师"的社会义务。信托产品的收益和风险,必定是"信托价格的增长+(分红回报+坏帐可能)"。如果说银行存款处于"只有分红,没有信托价格"的一个极端的话,股票本身之所以被称为股票,就在于在"依赖于信托价格的增减+(可选择的分红)",被强制分红的就不再是股票了

由于没有意识到信托价值的存在,基督教和传统文化就会把信托价值视为零,此即所谓"投机,不理智"。对于赚到钱的人,就认为肯定是损害了sb的利益的不当得利,此即所谓"零和博弈"。这种将信托价值视为无中生有,而作无中生有的谴责和干预的政治行为,广泛见诸于传统文化社会,而不论它们是否信仰了基督教。考虑到基督教文化把保守的存款取利也视为"食利阶层"的某种剥削,把不符合行会"公平价格+公平利润"而谴责于企业逐利,这些传统文化对于私有财产和投资理财的仇视,对中世纪的向往,是显而易见。

考虑到信托价值体现在"用钱投票,用脚投票",从信托逐利(如股市炒作)中获利的人,实际上好企业赚了坏企业的钱,对好的企业赋予支持投资者,赚了支持坏企业的投资者的钱;又因为好企业更高的效益,又赚了没有上市(因而无法接受优胜劣汰)的企业的钱(市场份额),特别是赚了传统行业的钱。好企业更高效益的生产,也为社会创造了多得多的社会财富。这就是资本主义革命,当它的形式在某阶段体现为大型工业的出现时,就被称为工业革命,机电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信息革命,生物工程革命(如转基因)等。

当一个投资者投资国债时,如果不考虑"国家信用"的话,那么他投资的不是信用产品;当他投资于郁金香,玉石,文物,黄金,石油,古董,房子……等等时,他也不是投资于信托,这些商品不会为他分红,因此仅仅表现为收藏物。这是区别"资产"与"收藏品"的最根本的标准。因此当一些人以中国房价下跌,而声称"中国资产价格下跌"(如张五常,刘军洛)等人,他们实际上混淆了(或偷换了)信托投资与收藏品消费的理财行为。经营房地产的企业和基金可能是信托组织,但是房产就不是信托产品,这是非常根本的概念。

采用银行存款利率衡量股票投资回报,特别是衡量于"股票分红",必定得出"股票非常投机"的结论。实际上就是否定了信托的合理存在,也就否定了资本主义本身。它既否定了股票价格取决于信托价值,而不是分红,同时又掩盖了银行存款的坏帐可能。这种坏帐可能不会因为国家保证就可以消失,就象法国和英国不能保证国债信用而逃避约翰劳的信用危机一样。国家对存款的保证必定因为对金融的垄断而转嫁到实体经济中,将对所有企业信托形成压力,而不仅仅是上市公司;而上市公司因为其经营优势也将是最后一批被淘汰。

理解信托,理解信托产品本身的投资价值,在于投资者个体的选择,也将表现为投资者的财富,才能理解资本主义的生命力。对于银行存款来说,存户信托于银行的利益,相当于银行清盘后均分的信托份额。1932年美国银行破产后清盘价(87.5%)就是由此得出。基金的的信托价值与之类似,因此台湾熊市中90%的基金被清盘,基民那真是血本无归。但是股票如果是按"股份公司清盘后的份额",将是极微小的资产。股票投资者的财富或者说真正的股东权益,是它持续经营的信托价值。强制股份公司分红,效果相当于强制清盘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