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塞斯的错误:金本位并不能限制滥印钞票;
罗斯巴德的错误:金本位100%准备金率将自毁金融信贷系统;
金本位思想的错误:代替民主的货币政策技术是不存在的;
金本位的限制仅仅是在对外贸易时提供支付信用。在英国最早实行金本位后,其他国家纷纷转为金本位,目的也不是为了"抑制通货膨胀",而是为了得到英国的贷款。英国殖民主义得到的大量黄金(包括南非和澳洲加拿大的黄金),由于殖民地和国内经济都处于管制状态(仅仅是程度不同),黄金资本缺乏投资去向,也急于寻找投资出路(类似于谢国忠向天朝建议"向非洲借出美元储备")。这样象日本这样的国家,在接受金本位后,就为英国黄金资本购买本国国债以及投资国内债券,创造了条件。显见是重商主义的思路。
金本位不能够限制一个国家的对外收支平衡,只要该国家愿意承担黄金外资不再流入的"代价",它随时可以让本币与黄金脱钩,——>包括英国自已!以日本三十年代计,也算不上什么代价,因为当时日本已经无力偿还黄金外汇的欠债,反正也是还不起,脱钩就脱钩!无论是美英还是日本德国法国等国家,没有一个可惜的。金本位更不能阻止一个国家的政府滥发钞票。德国算是恢复了金本位(靠道威斯计划借入的黄金作储备),但是德国重整军备和基建支出,完全就是超量发行货币,跟金本位完全无关,——>而且通货膨胀还不高!
ps:此历史丝毫不值得奇怪,东方帝国以同样的手段,滥发货币时能够令"通胀不高",早就青出于蓝;
西方政府愿意保留金本位,完全是税收上的自利性。对于财产性税收为主体的国家,金本位可控的通货紧缩,相当于加税。反之,当税收转向流转税时,凯恩斯主义就带来更大得多的税收。金本位自然就废止了。对于英国来说,奉行金本位与资本主义无关,动机与西班牙拥有美洲白银时一样,仅仅是从帝国主义政策(历史中投入)兑现的表现,把物价上涨的代价通过法定货币金本位的政策强制转而到国内民间经济。英国国民本身并没有从金本位中得到好处,也就是没有从英国的帝国主义中得到好处。这是英殖民帝国终结的重要理由。
在此要指出笔者最尊敬的经济学家米塞斯的错误。他以为要用金本位,才能阻止各国央行滥发钞票。如果米塞斯真的很了解三十年代的美国的话,他应该明白,即使是三十年代的美国,与承兑的美元黄金券也是非常罕见的,绑架和杀害了(第一位飞越大西洋的飞行员)林白的儿子的绑匪,因为使用了一张黄金券而露陷。金本位不是国内流通货币的等价物,而仅仅是承兑的准备金!罗斯巴德发现了这个错误,但是却坚持之而构成了另一个更严重的错误:主张对银行作(金本位)的 100%准备金,等同于自毁整个金融信贷体系。
米塞斯金本位的著作发行于1920s,抵达美国的时间就很靠后;而且经济拮据,英文不可能很熟练,对美国的理解大概跟今天中国旅美的海归差不多。所以经历了德国和奥地利在战后严重的通货膨胀后,想当然地以为当时高含金量的美元就是严格意义的金本位的,以没有追究美元发行量当时已经大大超过了黄金的储备,不得不限制美国人兑换黄金,(类似于今天限制个人兑换外汇),然后是限制黄金流出,(类似于今天资本项目管制),最后是颁布《黄金法案》,强制收购美国人手中的黄金,——>黄金储备太缺了!
米塞斯自《货币与信用》中强调金本位抑制通货膨胀,是没有深思熟虑的想当然,是对战后德国和奥地利恶性通货膨胀的条件反射,也缺乏他以为的美国完美的金本位的了解,没有了解美国运作的金本位制,与霍享索仑德国时期的马克政策大同小异:少量的黄金储备,对应着真实发行的大量货币(黄金兑换券)。德国战后的通货膨胀并不是因为没有实行金本位,而是必须抵赖对协约国的赔偿。对于奥地利学派关于金本位的错误,只需要一句话就可以否定:世界上不存在一种技术方法,可以代替人权私有的民主体制对政府权力的监督!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