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黄金,纸石油,纸something的本质,都是无担保的银行券;
西方早期银行券是流通的货币,纸something是专为赌场炒作的"金融创新";
纸黄金纸石油是(庞氏金字塔 or 约翰.劳)的骗局;
继纸黄金后,工商银行又要推出纸石油,无疑是为了投契一些人对通货膨胀的观念:"钱不值钱,资源保值",实际的性质与天津的文交所一样,仅仅是借由持币者对贬值的恐惧,提供一个国有金融垄断坐庄的"赌场"。这里不谈由于生物能源和页岩气对油价的做空压力。仅仅指出一点:纸什么的,并不是工商银行(举例,可能有其他眼红的机构争蛋糕)真的有相应的储备(相当于外汇的准备金),而是无中生有的发放(数量可以无限的)兑换券,让这些兑换券锚定某一(没有关联的)价格后,提供一个进出差价的工具。
以纸黄金为例,工商银行作为庄家,最大的收益是从千分三的手续费中旱涝保收。人民币的"纸something报价=美元价格×人民币汇率"。国内投资者常常忽视,黄金价格上升的同时,人民币汇率是下跌的,(对于石油来说,石油价格也在下跌)。用性质相同的银行准备金作对比,可说明工商银行的潜在风险,或者说信赖工商银行的投资者的风险,在于本应以工商银行的"黄金(石油)储备"背书的"兑换券",是零面值的;因此只有炒卖进出的价值,真的是零和的炒作。如果不是投资者的风险,就是工商银行的信用风险。
"纸石油"的性质与"纸黄金"并无不同,也因此提醒投资者,"纸something"的逻辑,可以"纸成"任何东西,比方说海水,或者月球火星上的"稀缺的土地",当然还包括了英国南海公司和法国约翰劳的那种纸币。约翰.劳算是很老实的,用密西西比公司的股权作抵押。有些乌有之乡熟读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家",还声称可以用"国家土地储备"作抵押发兑换券(货币),——>这是可以的!而且历史上早就有了,就是法国大革命时侯用没收教会的地产作准备金抵押的"指券",后来全变成废纸。
如果不明"纸something"原理的,请参考"银行准备金"的相关常识。此处仅仅说明,"纸something"是没有经济价值的,仅仅是供炒作的,而且是无限量的筹码。直白地说,工商银行开了几间无需对筹码承兑的赌场。类似的营运方式,广泛见于美国早期的二三级银行,当时储备的是黄金、国债和高信用有价证券,各银行发的用于日常流通的叫银行券,就相当于今天工商银行的纸黄金。区别仅仅是纸黄金完全没有准备抵押。这样的银行券也是有的,美国总统杰克逊就因为储了一大箩筐这种财富,变成了穷光蛋。
把纸黄金等价为没有担保的银行券,专用于本身短线差价的炒作,就可以核计出纸黄金本身的风险。"纸黄金""纸石油""纸房子"……等等好听的名字,掩盖了它本身是毫无价值的无担保银行券的事实。让投资者以为它会跟随着实物价格波动而"保值"。但实际上,如果庄家自已不去制造短线差价,这些银行券本身收取的资金,特别是在(如黄金)价格上涨后,将因为投资差价,导致庄家的亏损。因此银行必须增发(出售)银行券弥补亏空,这实际上就成了借黄金而"集资"的虚假投资的庞氏金字塔。纸石油的道理一样。
如果标的价格下跌,尽管降低了银行承兑的责任(有了盈利),但由于给投资者造成了亏损,而导致投资者的抛售。实际效果相当于在A股常炒的"无值有价的归零权证"。结果只是一场快快收场的赌局。这也不符合工商银行这类大庄家的目的。因此类似纸黄金这类投资,庄家的收入主要来自于自已利用任意增发的筹码优势,坐庄,自已制造短线差价;——>以长线投资(黄金和资源)为名,掩盖着短线坐庄炒作差价的真相,是纸something投资品种的成功窍门。但副作用就是卖到越来越多的筹码散失在外,最终陷入约翰劳的困境。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