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劳的密西西比公司是国企蓝筹股;
法国人没有因为密西西比股票"投机"遭受损失;
法国政府"摆脱"了债务危机;
解读约翰劳事件关键在"欧债危机";
苏格兰籍的约翰劳,在法国搞的密西西比公司,在远洋业务上是企图翻版荷属东印度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不是第一家股份公司,却是第一家在挂牌的股票交易所IPO的公司,不但造就了荷兰全民炒股的热潮,为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远洋业务提供了充实的资本金;同时也是一家出奇成功的股份公司,在十年内就通过分红,为原募股全体投资者赚回了全部投资,股价本身和增值另计。如此成功的公司,就象微软和互联网创业,掀起了2000年之交的投机浪潮一样,在欧洲各国都出现了跟风,连瑞典也组织到美洲的殖民公司,结果亏损得精光。
密西西比公司不是皮包公司,它的业务也是盈利的,业务依托的是法国政府授予的美洲殖民地的特许权(相当于英属北美十三州的国资委,兼发改委,兼国税局),但严重受英法两国战和关系的影响。密西西比公司的市盈率长时间在10倍徘徊,原因是约翰劳用新募集的股金提供分红,实际上处于透支现金流的状态,目的是要推高股价。随着股价升高,分红越来越少,市盈率在价格涨不太多的情况下,上升到30倍左右。股价越来越寄托于未来的故事,原因是约翰劳的现金流量开始紧张,开动印钞机,又将大大降低自已的准备金率。
为了通过增发募集更多资金,约翰劳明显作为庄家,炒高了股价。在崩盘前一年左右的时间里,股价上涨了两倍多,市盈率大约是100倍。按今天纳斯达克的标准,不算怎么滴,但对比19世纪之交的英美上市公司,再考虑密西西比公司相当于一统市场的国企大盘股,其蓝筹泡沫就不可小视。正是后来对密西西比公司炒高股价的庄家行为,而且纯粹就是国家配合内幕交易,导致了密西西比公司股价的崩盘。换言之,因此而获得的增募资金,不能弥补因为炒作操盘导致的损失,获利退出的资金不会再假设,约翰劳的崩盘是时间问题。
当崩盘发生后,密西西比公司跌了90%,约翰劳在此期间出逃。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此后密西西比公司的分红和股价都有了恢复,在分红增加的情况下,股价从最低价回升三倍,回复到约翰劳拉高前的平台,约二十倍市盈率。换言之,除了少数新股民在高位入货,又在低位恐慌斩仓,法国投资者基本上没有损失。为谴责股票而声讨约翰劳的基督教传统卫道,就没有提及这一节;也没有提及,法国26亿利弗的巨额债务差不多全部"还清"了,准确地说是回收后销毁了。换言之如同欧债危机,债务合法地减记为零,似乎渡过危机了。
如果分析约翰劳金融试验中的利益进出,可以发现整个过程从同类票券的出入看,真正的"得益"者是法国政府,"摆脱了债务危机"。问题是所谓的债务能够成为危机,必须是在政府仍然珍惜自已的信用的前提下。如果法国政府不珍惜自已的信用,完全可以反脸不认自已借的帐。腓力四世对圣殿骑士团的打黑,就是这么回事。另一方面,法国债务减记为零,原有债权人只是名义资产上的损失,而没有承受真正的额外损失。法国国债早就成为废纸,不要说还本,连付息也做不到。损失固然是损失,却不是约翰劳贪了他们的钱。
原来的法国国债的债权人,用他们持有的法国国债(废纸),兑换了约翰劳的银行(通用银行,后易名皇家银行,当时相当于法国中央银行)发行的法朗纸币。由于当时法国人认金银不认纸币,约翰劳的纸币差不多也就是废纸,只能用来买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才等值地管用。密西西比公司分红用的也是纸币,约翰劳银行自已随便印。所以实际效果就是法国通过约翰劳,用名义上不能贬值,实际上已经成为废纸的国债,换成了名义上等价于金银的纸币,又大部分换成可以自由跌价的密西西比股票。这是解读约翰劳事件的关键。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