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3日星期六

“货币统一价值尺度”是公有制观念的信仰断言

纸黄金提供了"金本位货币"和"私有化发行的货币"的范例
"垄断货币发行(货币主权)"是中央集权大政府的产物;
国家垄断货币发行的原因,是被隐性税收吸引;
"货币统一价值尺度"是公有制观念的信仰断言

在金本位已经终结了半个多世纪以后,(即便以七十年代最终脱钩计,也已经四十年),是否恢复金本位,在绝大多数经济哲学的爱好者来说,接近于是形而上学的信仰,那怕他们自以为是"奥地利学派"。金本位的道理虽然不复杂,但是在凯恩斯主义肆虐的年代,鼓吹金本位的人其实只是当成共产主义一样的口号,不知金本位之所以然。纸黄金作为一种极端性的无担保的黄金券(相当于金本位发的本币),可这些金本位的信徒作了生动的仿真演示:完全没有黄金储备,也可以无限量发行纸黄金,还能炒出几千亿现金收入出来。

货币的私有化发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同样因为缺乏实际感知,成为接近形而上学的命题。在各国已经各自垄断了货币的发行,已经接近两百年。东方国家垄断货币发行,则接近两千年。西汉《盐铁论》无论是盐还是铁还是铜,目的就是对货币的垄断,同时垄断国计民生的要害,禁止私人铸钱已经渐成国策。宋元明清几代渐渐垄断对外贸易,聚敛官方控制来源的白银,为此不惜发动对走私小民的"反倭战争"(杀掠违反明朝禁商的中国穷人,郑和剿的海盗亦此类),也是为了垄断作为货币的白银的获取和国家的发行。

因此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货币应该被国家垄断",本来只是经济运作的一种选项,但是,即使是在自以为经济学者的人士大脑中,也成了先人为主的信仰。如果说还有什么说得出的理由,只是无法核计的"交易成本,降低兑换成本"(科斯)。但是以(欧元 vs 东南亚货币)的感受而论,所谓兑换和交易成本,完全是交易者个人方便与否的感受,并不存在绝对意义的"统一货币降低(自已的)交易成本"的断言。对旅游者的方便自不待言,但是对于跨国商人来说,各国非关税壁垒,导致同一货币价值的不同,计价反而麻烦。

问题就在于,虽然不排除统一货币(如国家垄断发行也是一种统一)作为国民经济的选项,但并不存在"统一货币尺度,就降低了交易成本"的逻辑关系。交易成本本身是个体的,是不可宏观衡量的——>这是以科期定理断言于货币的关键错误。以欧元为例,旅游者表面上的"低交易成本",完全被各国非关系壁垒(含各国福利和管制制度差异)构筑的,对欧元铸币税(含政府债务)的公地悲剧的几万亿倍的代价(也是交易成本)所吞噬。相反,旅游者或者国际贸易通过货币之间的浮动汇率汇兑,成本其实非常有限,也便于计算。

所以所谓"国家垄断了货币的发行,统一了市场的价值尺度",或者如张五常分子所称的"人民币汇率锚定美元(或黄金)提供了国际贸易稳定的价值尺度",——>此论如正确,意味着只有计划经济是可能的——>显然与现代经济生活的现实不符!如果有心机仔细看看这些专家五花八门的理由,就会发现除了没有逻辑关系的掉书包(对专家而言),或者胡言八道的道听途说,他们除了信仰中的结论,仍然是结论中的信仰。国家垄断货币发行的道理非常简单:提供了正项税收以外额外的专属于政府财政可支的收入,即隐性税收

从《盐铁论》开始一直到明清的银流通,从罗马对货币的相对垄断,一直到近代的金本位和现代的凯恩斯主义,还有今天的欧元,都说明了,"货币垄断发行"是中央集权大政府的伴生物,反之亦然。理解公有制走向私有制的文明进程后,该规律没有任何令人惊讶之处;只是关注于传统的惯性,是如何那般地让一些自以为专研经济学的专家,对于私有化货币如洪水猛兽般的莫名惊诧,用五花八门的现代化(经济)哲学,仅仅为他们的传统信仰卫道。工商银行发行的纸黄金,实际上就是一种私有发行的无担保的银行券(货币)。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