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8日星期五

蒋介石“积极防守”节节崩溃

东北军事潜力决定毛蒋谁将成为军事天才
苏联援助补足了毛军短板,大大提高了东北和山东毛军的战斗力
蒋军战略战术全部处于劣势,战争指挥象希特勒一样“高明”;
蒋军缺乏纵深布署,“攻势防守”节节败退

 

东北这块新蛋糕太大了!谁控制东北,谁就拥有当时的全国战略优势,而偏偏控制东北的苏联的斯大林!仅此一点,就算毛主席幼年时是爱国愤青,为党国天下大业计,当其时也只能忍辱负重当毛石敬瑭,斯大林尽管非常贪婪地掠走了满洲几乎全部工业设备,交给蒋政权的只是几个城市饥肠辘辘的难民;但同时却又非常慷慨地把日本军国主义积累的军火全部交给了林大将军,外加苏产添头!

称苏联没有援毛显然与已知事实明显不符,但如果说苏援是否比美援更多,也是一个没谱的数。无论苏援有多大,最关键的不是援来的军火和技术兵种,而是蒋满洲主要的战争资源,“无意中”落到了毛军一方。就象二战中美国援苏联不需要多大,能够补齐短板,又让德国出现短板,原来能够对付两个苏联的德国,就变成了一个苏联可以对付两个的德国了。东北潜力归属决定毛蒋谁将成为军事天才

所以挺进东北办理接收任务的蒋军,实际上是在原来日满的地盘上,对付用日满的武器外加苏联的补充武装起来另一支日军,数量甚至更多,作战能力至少也是“人与人”的差别。除去没有空军以外,这支“新日军”在1947年开始成熟后,与旧日军几无差别,如果不是说更强的话。(主力估计在日军次甲种师团的水平上)。蒋军在抗战中主场对付不了旧日军,在毛蒋内战中客场对付不了毛军,几属必然。

从陈明仁的回忆录看,蒋军甚至在1947年初就已经处于战术劣势。所以毛蒋内战中的战略和战术劣势都在蒋一方!老蒋却象挑起中日战争时,过高估计了德械师的战争潜力,(本来“师”就最多只构成前沿战斗力,根本就不是“战争潜力),在可以寻求和平的1946年,同样过高的估计了美械师的战争优势,在内外各方面条件都居劣势情况,依赖精神原子弹“轰炸”另一位精神战世界级大师毛上帝

正如日本在中国战场上的优势不是靠空军,蒋军的空军甚至不能带来战术上的优势。在劣势下蒋军却四面出击,外线作战失败后转而外线防守,在后勤条件比对手更恶劣的情况下死守大城市,为毛军凑足攻城的诸元提供充分的时间——>这就够了!断绝后勤的防守方是一个静态的目标,进攻方只要后勤通畅构筑作战要素,攻克目标时间上的问题!而蒋则以指挥敌军般的自信,规划着毛军的每一个战术动作

蒙古骑兵是中代世纪时期攻城能力最弱的军队。蒙古军的攻城清一色是由协迫的本地大族作为盟友,驱使本地民众作为炮灰(签军),用大范围搜罗炮灰的办法凑足攻城所有需要的条件,最终攻克了其骑兵覆盖区域的几乎所有城池,包括精心构筑并有汉水提供补给的襄阳城。所以蒋军的死守,无论精神是否坚强,都只不过为自已的部队被聚歼,提供了充分的配合条件而已——>如1944年开始的希特勒!

蒋的命运在开战前就已经注定了。第二次和平的希望,是在林军没有完成整编和训练的1946年初胜之时。蒋军既然没有在1946年选择和平,更不可能在1946年初利用东北初胜再谈和平。至于是否能抓住林军在1946年尚未完成整训的时间窗口扩大东北优势,其实是无关紧要的,攻克哈尔滨并不能改变东北原有的战略形势,而蒋军在长春以南就已经几乎不能保护交通线(1947年的四平之战)。

因此毛蒋内战之中,毛在初期没有完全意识到自已的优势,蒋则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已的劣势。蒋介石毫无胜机,但仍有一线生机,那就是不发动战争。如不得不应战,那么当蒋介石宣称“全面进攻”时,应该放弃东北;当后来“重点进攻”时,应该放弃淮河以北,当重点防守即三大战役时,应退守江南;这几步蒋介石全做错了!当长江即将“防守”时,应防弃长江,退保上海,台湾……,老蒋做对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