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3日星期四

收藏品不能保值

米塞斯原理=(自主估价+要素替代+供求原理即短缺原理)=边际原理;
资本是用于交换目的的要素集合
什么是发展?什么是保值?收藏品不能实现保值;
张五常“投资保值”古董是如何整成犯罪的

 

米塞斯原理的证明不需要引入数学,只需要边际原理,准确地说即(自主估价+要素替代+供求原理即短缺原理)就够了。“资本是用于交换目的的要素集合”,当它不以交换为目的而作自用的用途时,相当于亚当斯密的资本定义,而适用折旧定律。而当卖方将资本和资产用于交换时,就将面临买主的估价和替代性评估,买主在边际原理的约束下,总是会选用具备同等替代性的最廉价的替代品

因此除非资产是不可代替的或具有最低成本的,否则将由于被替代,而在实际上相当于增加了供给。因此在自由交换条件下,用于交换的要素总是因为不断处于被替代的过程之中,而不断贬值。为了对抗资本因为市场自主交易造成的贬值趋势,卖主不得不创造更不具可替代性的功能而形成科技的进步,或者是更廉价的成本(即生产的进步),从而推动了社会交换的发展,间接形成了“生产的发展”。

米塞斯原理适用于任何用作交换的资产,也适用于自用的资产(折旧)。因此保值的实质含义就是“不容易或不可以被替代”。根据贬值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要素替换,那么就可以得出一个衍生性的结论:边缘性的资产在不易被替代,但由于其本身是边缘性的需求,因此在资产下跌的过程中很容易被必要性的需求所代替。这条结论对于本来具备“不易替代”的收藏品“保值”不是一条好消息。

收藏品之所以显得“保值”,是因为其作为边缘性的应用,(没听说过谁缺了收藏品会饿死),同时具备了“不易替代+少交易(少了即期估价)”,但整个收藏品业务则很容易在资源紧缺时陷入被替代的地位,如经济危机时会抛售收藏品兑现救急。所以实际上收藏品最经常见到的是经济高涨期时高买,美其名为“保值”,而在经济危机时侯低卖,美其名为“需要钱”。

固然如果能够大量的钱在经济低潮的时侯购入一定量的收藏品,对比经济高潮时侯的拍卖价,会是一大笔收益,(太多又不好了,象中国文物局那样“投资”,收益反而会降低)。但是当经济低潮期,真是买什么不赚钱?问题是那个时侯谁都缺钱!原来有钱的主全给套牢了!如果套用流动性定律,则可以知道收藏品之所以保值,只不过是把现金亏损的体现押后,而在当前期表现为不受考验的名义价格

所以收藏品投资,如果不考虑自已一伙人买断后拉抬哄卖钓水鱼的双簧手艺,基本手法就是中高价位时购入,(那时侯才有钱),挨套了“我大把钱(连垃圾都买了)”;发现有那个更笨的傻逼肯出高价,就赶快赚一笔;即股票投资中的“烟蒂投资法”。所以收藏品投资的获利跨期大概是十年甚至是跨代计算的。当然也有一些聪明鬼,明知要找下一家大傻逼不容易,另辟蹊径赚聪明鬼才能赚的狠钱。

既然收藏品又不是心须品,要出价需要接受买主的自主估价,行家不容易骗倒,不是行家的主儿不容易骗上床。最容易不过的就是自已估值,送进不在乎实际价值的,比方说捐献给什么博物�之类的,权当废物利用。恰巧美国有一条规定,捐献的价值中以抵税!(西方很多国家都有类似税法辖免)。这样就出现一些爱国华侨之类,就搜罗些象中国的古董或者现代艺术品之类的主儿了。

典型如某些美籍爱“国”华人,搜罗了“珍贵艺术品”找开非营利的博物馆让人家签一张高额的认捐收条,抵扣自已的税收;其实就是占山姆大叔的便宜。但此举风险颇不小,万一碰上美国税局盯准了某大款,向联邦调查局举报,八成可以人赃俱获,不是逃税就是行骗(接受捐献者认个傻逼写错证明就行了)。于是我们就听说张五常大师给美国通缉,跑到中国避难了——>这张教授大概不懂米塞斯原理滴!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