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是政治寡头经济而非市场经济;
中华民国是工业相对发达的国家;
中华民国重工业薄弱的原因;
民国国营军工企业供应"三聚氰胺"抗日;
辛丑以后的晚清和民国初期,由于背负有为义和团祸国殃民还债的庚子赔款的条约义务,历界政府不得不向列强债主哭穷。所以民国时期的政府投资特别是公共事业的投资,在表面上是很少的,但却不等于将社会经营的机会开放给了私有经济。所有"事关国计民生"的近代产业特别是重工业,必须贿赂政府才能得到许可,向政府分成后用暴力排斥竞争对手。所以民国实际上是政治寡头经济而非市场经济。
由于国内没有重工业的民间需求,而民国中央以及各地军阀政府,象张学良杨虎城等,同样担心军事工业落到私人手中会影响自已世袭的政治宝座,所以也象后清天朝一样严禁私人自由涉足涉及军火的买卖和军火工业,除了政治寡头的代理人涉足少数轻型军火以外,民国时期即使是省一级的武器修造厂都是官营的,也就是相当于后来的国营企业。象奉系的沈阳军工业,和汉阳的兵工厂。
由于封建官僚政治广泛渗透到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谈不上法治。金融被政府控制,首先要满足政府财政上提出的"赤字要求",实际上就是地方政府的小钱柜,否则就被非法打黑!这一点与今天中国社会并无根本性的不同。所以民国的工业就象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仍不完善的今天一样,民营企业天生就是弱势群体,只能集中在短平快的领域艰苦求生,而不可能在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上有所建树。
这也是所谓"资本主义"的民国经济与西方甚至日本的经济相比,很具"中华民国特色"的地方。中华民国发达的工业集中在非重型的与军事应用关系不大的火柴、制丝、纺织、面粉……等等轻工业方面。与今天教科书所描述的标准答案不同的是,笔者认为民国的中国已经是当时世界上工业相对发达的国家,而不能认为是落后的农业国。
中华民国虽然不可能与美国英国这样的国家相比,但就轻工业而言,技术水平不亚于日本而规模是日本的两倍以上。民国的轻工业水平超出了苏联,(所以民国人比苏联人的生活水平高,战争中的痛苦也比苏联人小);比欧洲如波兰捷克这样的东欧国家,都不见得落后。中华民国工业的落后主要是重工业和高技术产业,其中主要原因是政治对金融和市场的控制,以及庚子赔款削弱了金融融资的能力。
中华民国的金融和重工业制度类似苏俄,被政府控制甚至合为一体,以国有企业为主要形式。这种寡头型控制社会的经济模式,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不会出现的现象,而仅见于当时的苏联帝国。即使是搞民族社会主义的纳粹,主要的军事定货,仍然是由私有企业根据供货成本提供。德国二战中的新坦克,也是从不同的私有企业集团的产品定型中选购,如奔驰类似T-34的产品,和MAN的豹式和虎式。
由于对民间"控制军工技术"的过度敏感,民国重工业和相隔一百多年的新旧的洋务运动一样,排斥私营经济涉足军工和高科技产业,既不能得到西方经济"军工技术造福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也不能得到资本主义控制成本和高质量保证的优点,而收获了社会主义的国企所特有的"高成本、低质量、大腐败"。民国实际上是"组织不良"的毛式帝国,而非"未发展成熟的资本主义"。
国营企业缺乏竞争力,高成本而低质量,并非是中国特色,而是全世界几千年来所有由政府控制的产业经济的特点。民国尽管建了一些公营的军工厂,生产的却是三聚氰胺式的"老式武器"。引进德国生产线的汉阳造,据说正品率只有50%!比德国毛瑟还贵!而且从来没有升级换代过!依靠国营企业供应的武器发动中日战争,蒋介石如此冒进,居然可以被称为"不抵抗主义"。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