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6日星期三

慈禧是康熙以后最优秀的君权统治者

百日维新是百日闹剧,谈不上任何进步意义;
百日闹剧后帝后两党的内斗,义和团和袁世凯的摇摆;
老愤青慈禧的"妙计"

光绪的百日维新政治目的实际上是"改朝换代"。表面上是向日本学习的维新,实际上是强化皇权针对(慈禧+李鸿章)的满汉当权派。光绪要学日本"皇政复古""夺回"权力是无疑的,是不是真的想学日本"全盘西化"那可未必!在意识形态上意淫"百日维新"成功则中国历史改写,是颇需要形而上学的历史唯心信仰的。

如果浏览一下近三百年来中国"不是浑浑噩噩,就是疯疯颠颠"的各门各派的政治家们,慈禧至少是康熙以后最优秀的君权统治者,毛上帝如果不当上帝的话,真的比不上慈禧老佛爷!清朝能够挨到1911年,几乎完全是靠慈禧一人之力!作为爱新觉罗家的儿媳妇,老佛爷为夫家也算是尽了力了。作为几十年中实际中国统治者,慈禧临死时怎么说也算是把一个开放进步中的1110万的国家和领土留给后世!

就象今天的毛左们,将中国改革开放中遇到的困难,视为"没有遵循毛主席两片嘴皮的凡是"结果;少不更事的光绪也以为"满臣失势"乃是国难之�,更认为是慈禧朋党(李鸿章等)把持朝政驾空了他亲政的大权。所谓的百日维新从长远计,目的当然是"中兴大清,中华强势崛起",但在彼其时的政治目的无非是"夺权",光绪的立宪完全没有国民选举的环节,――>日本"维新"也没有选举!

要注意的是,当时光绪已经拥有明清传统君主的权力。所以光绪如果不是支持其中一派官僚夺另一派的权,就是追求专制君主的权力!不管光绪是否真的追求专制权力,(光绪很可能是政治官僚摆弄中的糊涂虫),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第一是光绪彻底失败了;第二是光绪的"维新"与民主改革一点关系也没有!因此光绪所谓维新,即使是从英国立宪的角度上看,也完全谈不上"进步"的。

光绪要向慈禧为主的满汉官僚集团夺权,也要向洋务运动以来实际上已经处于半独立状态的,在甲午诸战中"祸国殃民"的东南各省夺权;集中两者之力,光绪大概也有点明治天王"强势崛起"的愿望,只可惜人家日本的维新是"宪制分权"!光绪的政治策略于前者动摇了清朝的国本,失去了满汉政治权益者的支持,后者失去了国民经济支柱的支持;百日维新从一开始就注定是百日闹剧。

百日闹剧虽然归因于甲午大败的危机响应,但归根到底只是清朝政治内斗的家务事。一份"洋人要求太后归政"的剪报下的(中国编辑写的,相当于乌有之乡泡制的"阴谋论")宏文,弄得老佛爷"向各国宣战",――>此种愤青气概古往今来那拉氏算得上是愤青第一人了!还是一位妇人!但如果从百日闹剧到辛丑危机联系起来看的话,可以看出其量"帝党"与"后党"的政治对杀是非常激烈的。

义和团和袁世凯的新军都在其中扮演了首鼠两端的骑墙角色。"扶清灭洋"扶的可以是光绪,也可以是那拉氏!这两支代表性的力量实际上是趁着帝后两党的政治斗争期间,拉起了自已的山头,跟两党的强者讨价还价。义和团不比袁世凯老成,聂士诚也不及老袁深沉。义和团和聂士成火拼后,刀枪不入地冲向八国联军的枪炮……,这样在其后二十年中,能够影响北京政治的军事力量就只剩下袁世凯一家了。

慈禧"向各国宣战"的原因并不是八国联军要入侵中国,而是慈禧疲于奔命于仍然忠诚于光绪的社会力量此起彼伏――>此乃君权神授的传统文化的深厚功力!由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东南各省会在辛丑危机中"东南互保",以及为什么慈禧会"精神上支持义和团进攻洋军",以及在义和团战败后会转而剿杀义和团。实际上义和团无论胜败,慈禧的政治地位都可以坐稳!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