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工业,国进民退,公有制和凯恩斯主义的"军事脉络"
过量配置的重工业,纯粹只为军事价值;
公有制传统的帝国,无法避免过量配置重工业;
苏联自败于过量配置重工业,国进民退的GDP正在步苏联后尘;
重工业与军事价值高度关联,殖民主义需要与军事实力高度关联,国企本身就是组织实物税的政府分支,现代国企基本上就是国防单位,象希腊城邦、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会、斯大林政党,所有这些政教合一的严密的公有制意义的组织,本身又是军事化的;公有制本身就是危机管理的军事化产物,国家是危机管理的工具,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是从公有制(高危机环境)向私有制(低危机)的发展。
这一切互相关联的,环节虽多,但是脉络清晰地围绕着"危机管理的军事化手段",足可以解释文艺复兴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为战争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技术积累,滞后的社会组织形态(国家主义)因此拥有了全球化战争的能力和动力,而导致了在全球工业化国家之中,重工业比重的过分配置。由国家干预导致的重工业过分配置,也配合了包括两次世界大战在内的几百年里的激烈战争。
更有趣的是,中央集权的金融体系,是重工业超量配置(超量发展)的重要条件。凯恩斯主义依靠于中央集权的金融体系,凯恩斯主义所带动的"繁荣",主要又是重工业GDP的产出。典型如希特勒的重整军工的"要大炮,不要黄油";重工业并非完全是军事价值的,同时也是轻工业的原料供应商;只有过分配置的重工业,才是纯粹的军事价值。当重工业仍被视为国家精华时,超额配置,几乎无可避免。
苏联所谓强大的神话,是建筑在苏联的重工业比重接近100%,苏联工业GDP达到美国80%的数字基础上。如果把重工业视为国家工业化的精华,苏联无疑比美国还要强大,这也是苏联自以为"常规力量占有优势"的原因。但如果超配的重工业实际上是国防的成本,那么就意味着苏联更穷的国家,承担了比美国沉重得多的国防负担。但面对美国和北约"相对弱小"的常规力量,苏联却连西德也威胁不了。
这种格局意味着,苏联与美国的对抗,速战不能取胜,僵持必定要输。实际上这也是一战时面对英法同盟的德意志帝国,二战前面对西方军事实力的希特勒德国,太平洋战争时面对美国的日本的共同处境。相对而言,毛帝国的本来优越的中立性的战略地位,由于毛主席愚蠢地介入朝鲜战争,更是是错误地与美苏同时对抗,更是处于速战必定速败,僵持必定惨败的更为绝望的局面。
不明白"超配的重工业是军事性质投入,和平年代纯属浪费"的代理,马尔萨斯主义盛行的三十年"改革开放",无论是被称为"四个现代化"的邓战略,还是被称为"发展就是硬道理"的"国进民退+凯恩斯主义"的GDP泡沫,天朝帝国仍然表现了迷恋三十年代西方国家模式的愚昧、后进。所谓国进民退和GDP,实际上就是消耗民营实体经济的真实的经济利益,转化为苏联国企系统式的军事储备而已。
今天包括马尔萨斯主义"右派"在内的经济评论学家,(中国官方实际上只有"经济评论学者"),为了给国进民退涂脂抹粉,还声称"中国还没有发展到重工业过剩的程度,还没有象日本那样不锈钢管埋供自来水","(严重过剩)的钢铁工业在中国仍是朝阳行业","高铁不是超前发展,是严重滞后",等等。如果这些经济评论学家是对的,凯恩斯主义大政府"国进民退",就的确不可能是错的!
退一万步来说,就算这些"爱国"的经济评论学者如愿了,中国也无非是回到了比苏联更恶劣的冷战环境之中,在一步步的贫困之中"终于实现重工业化"了。要顶住苏联帝国和卫星国集团,美国只需要保持30%比例的重工业;今天整个美国与欧亚同盟集团,要顶住"新苏联模式的中国",恐怕只需要多组织一点定货就够了。中国速战恐怕连越南也斗不来,僵持就必定……可能从此诞生N个"新中国"!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