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3日星期五

军费意义的重工业投资,可以用外交、互利降低成本

军费意义的重工业投资,可以用外交、互利降低成本;
经济意义的重工业,可以通过进出口优化组合;
重工业GDP中的隐性军费;重工业不值得"不惜一切代价";
可以被政府操纵的"重工业GDP",构成了可怕的毒性泡沫

当重工业主要体现在军事价值时,就意味着可以用同等的军事要素替代。象联盟关系,可以替代部分军事投入,有贸易互利前提的和平条约,也可以替代彼此的对等军事投入。和平条约可能会迅速被撕毁,但是互利的条约,特别是对于两个私有制社会来说,就有着很高的高定性。彼此最终的联邦化,也正是因为和平的贸易的可靠性和互利性。这一替代性关系与国家规模负相关,对小国的效果特别明显。

小型如朝鲜、古巴这样的国家,如果不是本身抱着进攻性欲望的话,自身实现重工业化的效益,远远不能与联盟和和平合作带来的安定性相比拟。这就是古巴比朝鲜高明之处。古巴仅仅是拒绝美国的生活方式,而朝鲜就是要把北方的政治形态,强加到南方的身上。朝鲜固然是徒劳的,承受的成本的惨烈,就远远超过了古巴。小型国家可以受惠于,甚至更适于与大国的同盟,大型国家也可从和平合作中受惠。

当重工业体现为原料供应的经济价值时,也同样可以通过外购替代,仅仅取决于成本效益的选择。对于重工业消耗不大的中小型国家,自备重工业尽管可以提供规模效益,但过剩的产能本身,如果不能找到额外的市场,就意味着巨大的代价,而得不偿失;——>这本身就意味着小型的欧洲工业化国家的殖民主义倾向,而大如美国的经济体就少了殖民主义的土壤。大国自有市场,就可以承受相对大的重工业

重工业总管披着传统文化相当然的光环,但并非是"精华",而仅仅是"资本密集"的消耗。不存在"不惜一切代价"的重工业必要;更不存在"重工业的产值就是财富"。如果不理解这个简单的道理,那就假定这是一个正确的断言(不必争论),将揭示苏联社会主义和凯恩斯主义失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使用行政垄断(如苏联)和货币政策(凯恩斯主义)向重工业倾斜时,将意味着自杀性的人为浪费

二战后的日本和近十年来的天朝,把超配重工业有时放到"基础设施"上,道理大同小异。很多基础设施是军事用途,而不是经济上有此需要,如纳粹德国修筑的高速公路。基础设施并非等价于军事设施,但过度超配的基础设施,如果不是纯粹的浪费,确实就是军事设施。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两者的界限很难区别,在19世纪各国铁路高潮时,这种混淆就有了一种错觉,以为铁路投资终归是不会白费的

重工业也是有边际成本的。随着重工业的供给,边际效益持续下降,直到得不偿失。重工业也是会发展的,也是会折旧的,过量的投资总会有一天达到平衡而得不偿失;是滞胀的表现形式之一,即"拉动无效"。基础设施同样是会过度投资的,也同样是有折掉的。所以电厂和公路桥梁自来水厂,都需要维护费用,失修的楼房也会塌掉。这都说明,基础的投资,其效益与重工业一样都受边际客观规律的限制

超配的重工业只有军事价值,适度的重工业仅仅是原料供应,但是在目前主流经济学的"工业产值""生产总值GDP/GNP"之中,就全部被计算在内,并且占了主要的成分,随着国进民退,甚至是越来越大的比重。而这样一些数字却是政府权力可以随意操纵的;可以通过行政垄断(苏联),也可以通过操纵货币主权的资本投入(日本,中国),甚至可以直接捏造(毛帝国)。政府看得见的手由此而被神化

政府本身可以通过权力操纵,通过诸如凯恩斯主义,对重工业超配,就可以构筑任意的GDP/GNP数字,这些数字又可以被说成是"合法性""先进性""发展""综合国力"……,还有更便宜的买卖吗?但是,这样也就意味着,在庞大的所谓"民生"的GDP中,实际上隐藏着庞大的隐性的军费开支,也就是意味着,本来是社会消耗的政府/军事成本,被当成社会所得统计了。这样的GDP泡沫,非同小可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