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3日星期六

数学骗术的经济学

任何数学应用于科学,都有一个"代数入口";
任何"代数入口"不能匹配客观实体的数学都是骗术;
经济学不具备任何第三方"衡量利益的代数入口";
数学骗术的经济学,"严密数理逻辑"基于"look like (似乎)的关联"

正如不需要精通马克思主义的诡辩术,才有权拒绝马列卫道强加于你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者还将"拒绝强加",偷换成"批判",不动声色地预设了公有制前提,发现了吗?),也不需要比经济学家更高深的数学造诣,才有权拒绝强加于你的"计划你的经济"(笑笑)。任何博大精深的数学,都有一个中学数学水平就可以理解的入口:与现实世界吻合的函数的代数通配符,y=f(x1,x2,……)。

输出值y=函数f(x1,x2,……)不是一个公式,而是一个描述任何数学模型的输入量(x变量集合)/输出(y变量集合)的表达式。任何模型内部逻辑是否严密,运算是否正确,并不是最重要问题,(把它理解为电脑软件的运算黑箱),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考证y与现实的匹配意义,即测量的标准和单位是什么。自然科学在确定的分类领域中确定测量的标准和单位(可测量性),那么经济学的标准和单位是什么

与自然科学并非冲突的逻辑前提就是,y实际上就是每一个人心证的感知。马克思主义里称之为"物质(大脑)决定意识",可以作为对"自然科学的测试结论通过心证(接受分类演绎的前提后)接受",那么在没有完成对经济实体的逻辑分类演绎以前,经济学中的任何数何值之真假,有什么意义吗?或者说,除了每个人从自已利益出发衡量的感知以外,世界还有第三方的尺度,可以衡量y的输出?

同样的逻辑也否定于函数f(x1,x2,……)中的输入值X,函数中的变量通配符,如果没有经过最基本的逻辑和分门别类,明确无误X代表客观世界的某种实体,采样的数值是这些客观实体的属性,凭什么认为函数f(x1,x2,……)的数学模型是有意义的?对于上述并不复杂的解释,可以参考更简单的表述:任何数学模型,如果不能简单表述其参量与现实客观实体的一一匹配,都是没有现实意义的。

因此对数学模型现实价值的鉴定标准,与对哲学模型的鉴定标准,就完全一致了。数学模型与哲学一样,其解释意义不在于博大精深,恰恰相反,数学模型至少要就其输入输出的通配符与客观客体的吻合上,要通俗易懂。如果说具体的算法可以交由应用数学专业人士核证,那么数学模型至少要简单告诉你,它是根据什么研究什么的,以及凭什么认为它研究的"数学关联",与客观的关联是客观匹配的。

哲学不是任何科学的标准,数学也不是任何科学的标准;逻辑不是科学的标准,逻辑的意义仅仅在于向读者说明"证据与结论的关系"。抽象模型区别于纯粹的数学模型,就在于它本身是现实世界的简化,没有实证不引入抽象模型的实体,没有一个实体不可以在现实世界中由读者自行核证。抽象模型只要不追求精确性,(如价格预测),就可以独立于数学模型,但数学模型离开了抽象模型,只是符号垃圾

滥用数学的经济学,首先是偷换了f(x1,x2,……)中作为利益衡量的心证"f"(只有个体心证才能衡量任何利益变化),将其变成了与民众无关的某种"利益正义",诸如"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利益,社会的利益,党的利益……之类"。其次是可能严密的数理逻辑的函数,(仅仅是可能正确,实际上很多经济学论文的从数学上也是错误的),与其采样和研究对象之间,并无必然的关联。

经济学中看似严密的数理逻辑,逻辑基础千篇一律的"两种统计图表之间,look like看似有某种关联性",这是阉割了逻辑后的培根和笛卡儿方法论。用真实的性学研究例子可以说明其逻辑缺陷:某学者认为男性阴茎长度与性能力有一定相关性;然后假定食指长度与阴茎长度有某种关联性,统计了若干样本的阴茎长度与食指长度的对比以后,向女士推介了"根据男性食指长度保证性福"的指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