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5日星期四

公有制民主的低效,动荡,向君主制转变的必然性

公有制民主即小农传统意识的乌托邦
公有制民主中的反腐败,革命和改朝换代
(皇帝监察+打黑+人民群众)强悍的反腐败;
公有制民主的低效,动荡,向君主制转变的必然性;

在社会进化论看来,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是从"公有制向私有制演变",那么就不会莫名惊诧于公有制民主,对于传统社会的吸引力了。"一切(或主要的)财富归于公,人人平等搞普选,民主监督元首不腐败",多么美好的乌托邦!后一句是原始共产主义的观念,前两句就是世界上所有传统文明的"小农意识的平均主义",从法国大革命一直到文革大革命,一直将视为"最根本的平等"。

"民主可以监督元首,元首可以监管社会"是对公有制民主运作模式的概括,自法国大革命开始,将其视为是对"君权神授,上帝监督元首(君主),君主监管社会"的进步。民主让很多人产生了错觉,以为可以随时更换元首,这样就不会让元首的腐败的特权,可以经由下一代传之永远。换言之他们认为"改朝换代"或称"革命",是抑制腐败的利器,因此改朝换代越是频繁,恍惚"腐败就会越小"。

当改朝换代被视为"反腐败"最有力的,实际上是也是唯一的工具时,革命与改朝换代,看上去的确是"进步的"。所谓选举只不过是与暴动等效的"改朝换代的工具",仅仅是流血与暂时不流血。实际上这也是绝大部分革命分子(他们常常自称是"民主斗士")的思维:统治者不愿意被改朝换代,就用暴力推翻他!——>由此,民主与不民主,也就成了改朝换代之各革命党争权压利;而已

类似的思想方式并不局限于传统社会的革命家,同样被统治者的权力所认同。既然对皇帝/元首的改朝换代可以反腐败,那么皇帝对责任官僚的频繁更换、空降,当然也可以反腐败。所以无论是印度和土耳其的穆斯林帝国,还是东方帝国的历代皇朝,都很注意定期空降官员,官员不得本地任职,甚至不得在任职地谈恋爱。统治者不但鼓励人民群众监督官员,还派出记委(监察史),确保反腐败政治万无一失。

寄托于"民主监督元首"的革命党,常常忽视了常见的事实,那就是统治者对于官吏的腐败之不能容忍,更甚于被其治下的民众的愤恨。无它,官僚的腐败不一定损害民众,但必定损害王朝的根基。所以自治官官可能相卫,但是就元首恨不得把贪官剥皮实草(明太祖),以儆效尤;对于人民群众告密之"监督腐败",就推崇"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点就连武则天和毛主席,也不例外

无论如何民主法,民众对皇帝的监督强度,显然远远不及(皇帝监察+打黑(如武则天)+人民群众雪亮的眼睛)的综合治理。但是否由此杜绝了官场的腐败呢?自行品味!如果答案是否,那么实体社会学就向你提供参考的原因:由于沉默的大多数,也由于大社会群体,上下的信息必定不对称,因此民主不可能监督元首无穷的权力,元首反而可以轻易导向监督,只需要找几个替罪羊,就行了。

更值得注意的是,元首不一定是坏人,元首也可能会想做实事做好事;但是民众却不一定理解元首做的是好事还是坏事。可以肯定的是,元首要做的任何事,都必定在正方反方都有强大的声浪,而且沉默的还是大多数。由此而来的"监督舆论",如果不是事事都交由全民公决,就是元首如果不是辞职(政府失效),就是不得不镇压异已,寄望于"事情办好了,人民就理解了",——>商鞅即是如此

公有制民主的元首制,由此一边淘汰着任何不忍暴政的的元首,一边迎合着任何敢于暴政的领袖。社会在政府失效中动荡,元首则面临着要么无能为力地失权(很可能丢命,如罗马帝国的下岗皇帝),要么就要成为暴君的两难选择。不难理解,公有制民主的元首制,为什么总是劣币驱逐良币,总是以杀人如麻的暴君,终于立地成佛的方式(马下治天下),在臣民千恩万谢之中,转变成君权神授的君主制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